“贞”恐惧的时代回声

2025年10月20日

最近,和一群伙伴聊起了恐怖电影,大家谈得魂飞魄散,我却一句话也插不上,因为从来没看过。其中有一人说“吓得睡不着觉”,这话倒把我的好奇心勾起来了。我看了一部、两部、三部……美国的、韩国的、日本的……白天看无感、晚上看无感,看了十几部,还是无感。因为看恐怖片无感,我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也不能说一点儿没被吓到,镜头和声效制造出的一惊一乍,也会有“吓我一跳”打个激灵。可除此之外,那些片子里的“鬼”,我是越看越悲悯,甚至还产生了可怜它们的情绪。尤其是最经典恐怖片《午夜凶铃》里,当看到女主在深井里拥抱了小女鬼“贞子”的尸骨,我竟然感动得流泪了,一股温暖涌遍了全身。我被自己的身体反应吓着了,跟看恐怖片经验丰富的朋友交流,她的话让我感到害怕了,“要么是你的恐惧被压制得太深,要么是你在鬼身上看到了自己。”

我真的恐惧了,她却安慰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早就告诉我们黑暗光明二元一体,“你被深度压制的恐惧,因为你勇敢地去探寻恐惧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我一头雾水,想看出感觉来,就一部接一部看下去,怎么就把恐惧给化了?她回答:“因为你最终看见了那个最不能接纳的像鬼一样的黑暗面的自己。”我被她高深莫测的话惊到了,把《道德经》翻出来,又把《午夜凶铃》重看了一遍,慢慢体会到伊言有理。

我释然了,不是说不害怕了,而是接纳了恐惧,也理解了恐怖片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魂牵梦绕”。就像那个从电视机里爬出来的小女鬼“贞子”(《午夜凶铃》),后来又被导演们安排从手机里爬出来(《贞子VS伽椰子》),再后来“贞子”又反向学习人类情感算法(《贞子DX》),传统鬼怪最终用“被观看”反向凝视观众,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型“凝视者”——你以为在刷手机,其实是手机在刷你。有影迷感叹:短视频时代,人人都是贞子。

人鬼情未了。我的那位出言深刻的朋友说:“所有的恐怖片都是爱情片,深藏着人的黑暗面与其光明面链接的渴望。”细细品味了“反者道之动”的深意,欲求光明就要走向黑暗,我感受到:我和我未曾看到过的自己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