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家庭化”养老模式背后的契约温情

2025年10月15日

当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踏上人生末班车,财产作为奋斗一生的见证,究竟该归谁所有?据央视新闻报道,仅在上海徐汇区就有3000余名孤寡老人,而老人在离世后遗产无人继承的案例尤为常见。近日,“无子女老人离世,财产该归谁有”的话题引发了广泛讨论。

回看媒体广泛报道的此类典型案例不难发现,遗赠遗产之举的背后,其实是众多老人在养老时的无奈选择。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首次突破3亿人。庞大的老年人口压力之下,我国的养老模式也变得多样且具体,除了借助亲属的力量实现居家养老,协议养老也成为很多人的新选择。北京的阮大爷眼看晚年依靠亲属养老无望,将养老的希望寄托在同村人刘某的身上。两人在村委会的见证下签署了相关协议,约定由刘某负责阮大爷的生养死葬,而阮大爷则将其包括位于该村的11间房屋等在内的所有遗产遗赠给刘某。当阮大爷以93岁高龄安详离世,刘某不仅为他体面送终,更在他生前漫长岁月里给予家人般的温暖陪伴。这段始于一纸协议的关系,最终超越了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升华为跨越血缘的亲情。

传统中国社会,“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家庭作为养老的核心载体,承载着代际传承的重任。然而,随着社会结构剧变,家庭规模缩小、人口流动加速,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阮大爷的养老选择,实际上是“去家庭化”养老的表现。这种养老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依托协议和道义给予孤寡老人更多的养老选择。在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规划“以财养老”“协议养老”的未来。这背后,不仅是养老方式的革新,更是社会观念的一场静默革命。深切反映出社会个体对养老问题的理性预判与前瞻规划:在法治社会中,明晰的权利义务约定往往比模糊的道德承诺更可靠。

当然,“以财养老”模式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确保扶养人长期恪守承诺?如何防范因财产引发的道德风险?这意味着,有效的“协议养老”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与社会监督机制。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去家庭化”养老的兴起,呼唤多元化、专业化养老服务体系加速建设。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遗赠扶养协议的执行;社区可搭建信息对接平台,帮助有需求的老人匹配可靠扶养人;专业机构则可提供第三方监督服务,确保协议履行质量。只有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支撑网络,才能让更多“阮大爷”安享晚年。

眼下,“去家庭化”养老正在悄然重构晚年生活样式。这既非对传统的颠覆,也非单纯的利益交换,而是用契约重构信任,用财富保障尊严。因为,养老的本质不在于由谁承担,而在于能否获得有尊严、有温度的晚年生活。当财富成为置换养老服务的“本金”,契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才能让这笔“交易”超越冷冰冰的物质层面,抵达温暖的伦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