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朽的记忆,解锁薪火相传的力量!

2025年09月29日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今年7月,大连晚报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发起“吾辈续写荣光”主题征文大赛活动,邀请大家结合自身成长与时代发展,讲述自己对 “荣光” 的理解、对责任的感悟。活动期间,主办方收到数百篇征文,有的同学讲述先烈事迹、家庭中的抗战记忆,有的写参观红色场馆的感悟,还有的写自己如何参与志愿服务、传承红色家风。活动主办方精选优秀征文将陆续在本报展示,与大家一同在文字中重温烽火岁月,在感动中传承不朽精神。

淬火成焰,世纪对望

大连市101中学八年八班 王慧妍 指导教师:刘莉

太爷爷的樟木箱深处,静静卧着一条褪色的蓝布绑腿,边缘缝着七八块深浅不一的补丁。他粗糙的手指常常拂过那厚实的布料,声音里沉淀着岁月的重量:“那些年翻山越岭打游击,全靠它护着腿脚,跑起来才带劲!”那些朴素的布条,曾裹挟着多少征尘与疾风,无声诉说着远去的烽火硝烟。

暑假,爸爸第一次带我去历史馆。玻璃柜里陈列的绑腿与太爷爷那条十分相似,旁边泛黄照片上年轻的战士们裤脚紧扎,脚蹬草鞋,眼神如炬。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清晰:1943年反“扫荡”的严冬,正是这绑腿助力战士们在积雪中疾行如飞,才抢在日寇之前保住了全村人的救命粮。爸爸轻轻点着展柜,眼中闪动着骄傲的光:“瞧见那补丁没有?太爷爷那条啊,是用敌机炸开的碎片磨平了补上的,我听说后心里就一个念头——真光荣!”那布条上层层叠叠的补丁,竟曾裹挟着来自侵略者铁翼的碎片——这微小的细节,如一枚穿越时空的勋章,无声铭刻着坚韧与复仇交织的意志。

如今每周一清晨,我将红领巾系上领口时,总会想起博物馆那一条条泛黄的绑腿。这红领巾是飘扬于我们胸前的旗帜,亦是无声的誓言与路标:它由往昔的硝烟与牺牲所淬炼,更在今日的传承中化为我们生命里的烙印,而如今坚定的理想信念让先辈所捍卫的大地,永远生长着生生不息的光明。

藏在街名里的荣光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六年五班 董书瑾 指导教师:王英娇

暑假游哈尔滨时,一曼街、尚志街、兆麟街的名字接连撞进眼里。爸爸说这是抗日英雄的名字,我追着要听故事,他却摸摸我的头留了悬念:“到了长春,你会懂的。”

那些天,赵一曼、赵尚志的名字总在我心头打转。直到走进长春东北抗战史陈列馆,侵略者的罪行在展柜里灼眼,而 “赵一曼” 三个字让我瞬间驻足 —— 她本叫李坤泰,21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在东北播撒抗日火种。1935年被捕后,日军酷刑加身,她却守着秘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31岁,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血泊里。赵尚志、李兆麟亦是如此,不到40岁的生命,在战火中燃成了不灭的光,我的心被狠狠揪着,久久不能平静。

次日在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馆,杨靖宇将军的故事让我的视线模糊了,不是因为这展厅的灯光,而是因为眼前浮现的那片雪原。在雪原上,杨靖宇率队游击多年,弹尽粮绝时,仍孤身与敌死战,35 岁壮烈殉国。日军剖开他的遗体,胃里只有树皮、枯草和棉絮 —— 这份钢铁意志,连敌人都为之震撼。

更让我触动的是4岁的小金子。面对日军递来的糖果,他脆生生拒绝:“我不要鬼子的东西!” 想起自己4岁时,还会为没吃到零食哭闹,我既羞愧又敬佩。

原来英雄从无定论,战火中是浴血的战士,和平年代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守护平安的警察,也是每一个尽责的普通人。从博物馆出来,我忽然懂了:不必遗憾不能上战场,课堂上认真听讲,做 “红领巾讲解员” 讲英雄故事,去社区帮助有需要的人,就是我的 “战场”,是我续写荣光的方式。先烈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安宁,这份藏在街名里的荣光,该由我们守护。珍惜少年时,努力长本领 —— 这便是新时代少年,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旅顺口的海风

大连市沙河口区群英小学三年二班 何玥彤 指导教师:王海波

大连的海风总是带着咸味,但妈妈说,这里面还混着历史的味道。上周,我跟爸爸妈妈去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参观,我第一次读懂了这句话。

阴暗的囚室里,墙上还留着先烈们刻下的字迹。在一间牢房的墙角,我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光”字,讲解员老师说,这是一个年轻战士在被押赴刑场前刻下的。他只有19岁。我踮起脚,用手指轻轻触摸那个字,冰凉的墙壁仿佛还有温度。

回到家,我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妈妈问我为什么这么认真,我说:“因为这是国旗的一角,不能沾上灰尘。”现在,我成了班级里的“红色故事小喇叭”,把在博物馆看到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昨天放学时,同桌小雨说:“你讲的故事让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也变成了小英雄。”我笑着拉起她的手:“我们不需要做梦,只要把红领巾系得端正,把国歌唱得响亮,就是在续写荣光了。”

旅顺口的海风还在吹,但我知道,新时代的风里,应该有我们少年的歌声。每一次敬队礼,每一次唱国歌,都是在告诉长眠的先烈:这盛世,如您所愿。

跨越时光的“传承接力”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童牛岭小学五年五班 赖俊萌 指导教师:张敏

在我的书桌上,静静躺着一枚磨得发亮的铜质奖章,那是太爷爷参加抗日战争的纪念。每次凝视它,一段跨越时光的传承故事,便在我心底缓缓流淌。

太爷爷常说,抗战时,村里的青壮年都自发加入了“护村队”。他们拿着简陋的武器,在夜色里巡逻,守护着一方安宁。有一回,敌人的侦察机在村子上空盘旋,太爷爷和战友们不顾危险,分散开来,用提前准备好的烟火,干扰敌机视线,为大部队转移争取了时间。“那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敌人毁了咱们的家!”太爷爷布满皱纹的脸,在回忆时总会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后来,太爷爷把这枚奖章郑重地交给了爷爷,又通过爷爷,传到了我手上。它不再只是一枚普通的奖章,更像是一场“传承接力”的信物。受太爷爷影响,我成了学校“红色宣讲团”的一员。课余时间,我和小伙伴们走进社区、校园,讲述太爷爷和无数抗战先辈的故事,把爱国与担当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人心里。

参观红色场馆时,看到那些锈迹斑斑的枪炮、满是补丁的军装,我仿佛能触摸到先辈们的热血与艰辛。我知道,先辈们用热血换来的荣光,需要我们这一辈人续写。如今,我努力学习知识,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就像太爷爷当年守护家园一样,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美好。

这枚奖章,是时光的见证,更是传承的纽带。它让我懂得,“吾辈续写荣光”,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把先辈的爱国精神、担当勇气,融入日常的一言一行,在新时代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让这份跨越时光的荣光,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我们的红色日常

庄河市仙人洞镇中心小学三年一班 姜辰昔 指导教师:周瑜 曹景久

每周五下午的卫生值日,我负责擦教室后墙的英雄图谱。阳光斜斜地照在刘胡兰姐姐的画像上,她的眼睛好像总在看着我手里的抹布,比课文中的图像更明亮。

“又在发呆啦?”同桌小林碰了碰我的胳膊。他爷爷是位老兵,书包侧袋里总装着个小小的红色笔记本,封面上印着“为人民服务”。昨天体育课测验400米,我跑到第二圈就喘得想停下,小林突然从旁边超上来,压低声音说:“想想那些翻雪山的红军,这点路算什么?”他的声音像颗小石子,在我心里荡开圈圈涟漪。

上周学校组织“红色故事宣讲员”比赛,我选了王二小的故事。为了背熟台词,我对着镜子练了十几次,讲到“他把敌人领进了埋伏圈”时,总忍不住攥紧拳头。后来得了二等奖,老师说:“重要的不是奖状,是记住二小为什么敢站出来。”

现在我们小组在做“班级图书角抗战故事专架”。我把外公送的《小兵张嘎》摆上去,小林捐了爷爷写的回忆录手抄本。最上面的空位,我们留着放同学们自己画的英雄漫画。

擦完最后一块玻璃,我看着图谱上的英雄们,突然觉得他们的笑容很熟悉——像运动会上为同学加油的班长,像主动帮低年级搬书的大哥哥,也像刚才默默把我碰掉的粉笔捡起来的小林。原来抗战精神不是旧照片里的故事,是我们每天都能做的小事呀。

爷爷的“传家宝”

庄河市仙人洞镇中心小学五年一班 姜令宸 指导教师:周瑜 曹景久

爷爷有个铁皮饼干盒,平时总锁着,钥匙挂在他的裤腰带上,叮当作响。我问过好多次里面装着啥,他总说:“等你懂事儿了就给你看。”

上周学校布置了“红色家风”作业,爷爷终于打开了那个盒子。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枚磨得发亮的铜哨子,还有一张边角卷起来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粗布军装,胸前戴着和课本里八路军一样的徽章,眼睛亮得像星星。

“这是你太爷爷。”爷爷用粗糙的手指摸着照片,“1942年,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就靠这枚哨子传递消息。有回鬼子来扫荡,他吹三声长哨,让乡亲们往山里跑,自己却留在村口假装放牛,被鬼子用枪托砸得流了血,也没说一个字。”

我拿起那枚铜哨子,冰凉的金属贴着掌心,上面有一个小小的豁口。爷爷说,那是太爷爷被鬼子抓住时,死死咬着哨子不松口,牙齿硌出来的印子。

“后来呢?”我攥着哨子,手心都出汗了。

“后来游击队来了,把他救出来了。”爷爷的声音有点哑,“但他脖子上留了道疤,一辈子都没消。他总说,哨子是命,吹出去的信号比命还金贵。”

那天晚上,我把铜哨子放在枕头边,梦里全是太爷爷吹哨的样子。第二天一到学校,我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小队的同学听。我们“红领巾小队”正愁没新活动呢,小林一拍桌子:“咱们也当‘现代小哨兵’吧!”

说干就干。我们发现教学楼后的花坛总有人乱扔垃圾,就轮流值日,带着自制的“环保哨”——其实是老师给的体育哨子,谁看到有人乱扔,就吹一声短哨提醒,捡垃圾时吹两声长哨招呼同伴。

有回我执勤,看见高年级的大哥哥把塑料袋扔在月季花丛里。我攥着哨子,手心又像那天摸铜哨子一样冒汗,想起太爷爷敢对着鬼子吹哨,我鼓起勇气吹了一声。大哥哥愣了一下,红着脸把塑料袋捡起来了。那天放学,我特意把这事告诉爷爷,他把铜哨子往我手里一塞:“这哨子,就该这么用。”

现在,铜哨子被我挂在了书包上,和红领巾的一角并排晃着。每周五小队活动,我们除了护花坛,还会去给校门口的老槐树浇水——那棵树是抗战胜利那年栽的,树干上还留着当年炮弹擦过的疤痕。

昨天给树浇水时,风吹得树叶沙沙响,我忽然觉得,太爷爷的哨声好像就藏在里面。他当年吹哨是为了守护家乡,我们现在吹哨、浇水、捡垃圾,也是在守护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日子。爷爷说,这就叫“把光传下去”,我觉得,我们正在一点点接住那束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