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关系,一半是付出,一半是接受

2025年09月22日

心理咨询师@黄仕明讲过一段扎心的故事。他回老家会给妈妈带很多东西,而临走时,妈妈也会将粽子、蔬菜用塑料袋打包塞到他车上。

而他总皱着眉,嫌弃地挑拣:“广州什么买不到,我根本不需要这些,这个不要,那个也不要。”而妈妈听到后,总露出尴尬失望的表情。直到有次他顺手接过妈妈的食物,还道了谢。

在这一刻他看到妈妈是那样的欣喜愉悦。他这才意识到,原来接受对别人而言如此重要,自己无意间的拒绝,亦是一种伤害。

与人相处中,我们总看重付出,却往往忽略别人的回馈。不知唯有互相滋养,才能筑牢情感的桥梁。适时接受对方的好意,亦是一种经营关系的智慧。

我们总以为,维系一段关系是真心付出不求回报。事实上越是不要任何回报,越容易推走朋友。因为那些无法回报的压力并不会随时间消失,反而会演变成亏欠感。

一段关系里最令人讨厌的感觉,就是我亏欠你。单向付出的关系是不稳固的。不拒绝别人的好意,目的不在于收取回报,而在于增进互动。所谓交情,就是一段关系反复交互而逐渐衍生出感情。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段关系里,我们不仅需要被认同,更渴望被需要。你接受对方的付出,亦是用另一种方式认可对方,为他提供支撑和滋养。哪怕并不需要报答,你的接纳也足以让对方开心。

好的关系,一半是付出,一半是接受。

胡适和朋友顾颉刚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当年顾颉刚任职北大图书馆,一家老小都指着他养家。可图书馆的薪酬远远不够,他们一家常常入不敷出。

得知好友生计艰难,胡适时不时给他介绍工作。然而这并非免费,胡适时不时向他要“回报”,比如让他为书籍《古今伪书考》做批注,或者替自己分担书稿约稿。而这样半是付出,半要回报的经营智慧,反而使两人关系越来越深。

你给我好处,我也努力回报,彼此都能从中获益,关系才能稳定延续。

成年人社交的“交”,不是指交情,而是指交换。关系的稳定,源于彼此帮助,相互成全。与人相处中能大方付出,亦能坦然接受回报,彼此才能长久并肩。

曾看过社会学家霍曼斯对关系的解读。他说世上最紧密持久的关系,是泥土和树苗的关系。泥土为树苗大方提供滋养,让树苗生生不息;也接受树苗腐化落叶的供给,使自己肥沃充盈。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逻辑亦是如此。长久的关系,从来都是双向流动的。你能珍视我的付出,我也接受你的给予,彼此才能长久相伴,走过人生的沟沟坎坎。

文 洞见·弓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