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阅读《乡土中国》《江村经济》,我选的本子是收在某出版社的《费孝通经典作品集》里的。因为货比三家,这个本子比较便宜。谁料就是贪便宜,让我先吃了“苍蝇”:选编者为这个集子所做的总序,读起来那叫一个令人痛苦。那词语也文质彬彬,但搭配在一起却显得别扭。前后回看几遍,发现所言仍繁琐而苍白无力。整篇虽不能说文理不通,文气却是一点也没有的。
看看此公头衔,乃某知名大学教授,博士导等头衔也有,编选这个文集,资质自然是够的,然而其文章修养,实在是不敢恭维。
按说这样一部文集的总序,过目者应该不止一人,就没有人提醒他?还是为尊者讳“看破不说破”?
这简直让我对某大学的认可程度都产生了动摇。稍加类比,简直对大学二字都看得低了:某双一流大学,不是在开学典礼上把椅子都摆出了“风波”吗?某些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前一阵子不是成为被玩坏了的“梗”吗?短短二三十字,能找出两三处语病,也是醉煞人了。
再往远里一溯,十几年前,某所大学的校长不是在致欢辞时,把“七月流火”的意思给正好说反了吗?七八年前,另一所顶尖大学的校长,不是把“鸿鹄志”念成了“鸿浩志”吗?
学界尚且如此,校外更何以堪?两年前,异地一位副局长就大喇喇在会上把“四郎探母”说成了“四母探郎”。四郎可以有,四母是不是太多了点。
无独有偶。某官员在艺术节开幕式上,大声宣布:今晚的节目由××团与××团“联决(袂)”演出。第二年,同样的事由,同样的地点,这位的讲话稿几乎没啥改动,居然重现“联决演出”!
天哪!同事、下属,就没有人提示他一下吗?还是就等着再次看笑话?
上海解放初期,夏衍先生曾主政沪上文化界,鉴于许多干部文化底子太薄,常闹笑话,便搞了个“文化常识一百题”之类的卷子,于1952年对宣传部和文化局系统干部做了一次文化常识测试。本来是想督促学习,兼顾普及知识,没想到却受到攻击,说他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有问题。幸亏,此举得到了陈毅市长的支持。
如果说当年许多干部自革命一线来,受教育不多,尚有可原谅处,那么如今,衮衮诸公,非名牌大学不取,再闹这等笑话,就说不过去了。
这种文理的不通,甚至文字之不识,其实都是人文修养的欠缺。于己,是遭耻笑;于社会,是给不知者以讹传讹,或者在知之者那里闹笑话。久而久之,是拉低了这个群体的文化水平。
是该补一补人文修养这门课了,专业上的高超造诣亦不能掩饰文化上的缺失。人非生而知之者,学不可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