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录取通知书”,这事儿可以有

2025年07月30日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近日向未录取考生寄出“未录取通知书”,内含校长亲笔鼓励信和印有校徽的小礼物。一句“人生路漫漫,若有缘,我们将来仍可重逢”,让不少学子得到抚慰。有收到“未录取通知书”的考生称:被拒绝却依然感受到尊重,这份感动会铭记很久。有评论指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种做法,“让‘落榜’不再是遗憾的句号,而是充满期待的逗号”。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对未录取考生的“二次伤害”或者是学校的“营销手段”,甚至倘若由此形成风气会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各高校花样翻新的录取通知书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再来个“未录取通知书”,这不是瞎胡闹吗?对于以上种种议论,笔者的观点是:“未录取通知书”这事儿可以有。

高考录取,所见所闻都是金榜题名的好消息。没有落榜的吗?肯定有啊。那为啥看不见失意者?一是现在高考录取比例高,据说咱们省的考生可以填报百八十个志愿,不挑不拣的差不多都能上大学。二是普遍的心理都是“报喜不报忧”,考得好心满意足者万众瞩目很高兴,没考好心有遗憾者也不愿意让人关注。所以这发榜后的日子,大家的注意力一直都是“追着状元跑”,到了录取的时候,关注的也是“录取通知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把目光不仅投向新生,也投向了那些报考但未录取的学子,实在是有情有义,也有胸怀有远见的。讲情义,这些学子虽未能如愿以偿,却因为报考已经表达了对学校的肯定、信任与向往,“投桃报李”有来有往无论怎么说都是令人心潮澎湃的。与学校相比,学生个体是微小的,但学校却没有因其微小而泯灭于众,却一一答复,足见胸怀。“人生路漫漫,若有缘,我们将来仍可重逢”一句深情而又勉励的话,或许就会为学校种下未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种子,又如何不是一种远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此举,是对所有学子的尊重,也是对大学超越现实功利回归教育本源的重塑。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在大格局、大胸怀。

至于负面的议论,细细思量,恐怕都站不住脚。“二次伤害”一说,实在是杞人忧天。一则高考生都成年了,如果一封情真意切勉励有加的“未录取通知书”就能导致“二次伤害”,那也太过脆弱了吧。“营销手段”一说,嗯嗯,如果这也算得上是“营销”,那倒真得为出此手段的高人点个赞:如此走心之举,哪怕是“营销手段”也不妨来得多一些。关于“公共资源浪费”一说,更是有点可笑:人家做了,又没让你跟风,何来浪费?如果大家纷纷跟风,是不是恰恰说明此举的深入人心呢?当然,内地高校录取的和未录取的人数都堪称“巨量”,考生报的志愿也多,如果各个学校都来个“未录取通知书”,恐怕考生也会不胜其扰。所以,这个事儿可以有,但不能必须有。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只是有一点,切莫搞成东施效颦:某高校也有一份“未录取通知”,极简的几个字“总分低,录取额满”,被网友笑谈:不要我就不要我,何苦“羞辱”本宫?

看起来,不是发不发“未录取通知(书)”的问题,而是怎么发。发得好,留下的不是遗憾是感动;发得不好……还不如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