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
若不是亲眼所见,真的难以置信,在医院门口排起长队的人们,目标竟然是面包。当奶茶店开始售卖“四物汤奶茶”,面包房推出“茯苓祛湿吐司”,中药房与烘焙坊的界限在年轻人的追捧中逐渐消融。
扬州市中医院的药膳面包上市首日,数千个面包在1小时内售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食坊推出的荷叶消暑包、黄芪养生包、麦冬吐司等颇受年轻人喜爱;上海中药老字号在豫园开设养生茶饮店,“九曲荷叶刮油水”“女神胶原玫瑰露”受到女性消费者追捧……有的人为了营养价值购买,有的人为了文化认同购买,更多的人则为了好奇购买。“吃个面包能治病?真是想瞎了心了,这不就是典型的智商税吗?”旁观者甩来冷眼。
对其功能性的质疑有理有据。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中医诊室里,医生们时常需要纠正患者对各种药膳食品的误解。“所谓含有0.5克茯苓的面包,其有效成分可能不及标准处方的1/20。”中医师坦言,这种象征性添加不仅难以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因错误配伍产生反作用。而这些食品所谓的养生功效,更像是精心设计的安慰剂。
作为一种创新,这类跨界饮食产品也不乏可取之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实现快速增长。敢于吃螃蟹的人纷纷尝试,努力在创新中找到美味与功效的平衡点。某老字号药企推出的“节气养生糕点”,通过现代冻干技术保存药材活性成分,既传承了“天人相应”的中医理念,又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需求。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符号拼贴,而是真正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食品工艺结合。
其实,这不是一个面包、一杯奶茶的问题,而是如何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完成中医药兼具传统与现代的表达。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养生食品的跨界实验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希望。“我知道茯苓面包不能祛湿,但它让我感觉自己的生活离传统文化更近了。”消费者的这句话或许道破了现象的本质:现代人需要的不仅是具象的功能满足,更是文化认同的情感联结。
此刻,不要急着痛斥资本逐利,更不要嘲笑消费者抢交“智商税”,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我们既要警惕资本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也要为创新留出试错空间。而在规范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中医药文化以更健康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或许才是跨界养生热潮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厘清科学创新与概念炒作、加强市场监管和评估,一样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