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阅读之《三山夜话》


2025年11月28日

《三山夜话》侯德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5年11月出版

作者简介侯德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作品》《百花洲》《鸭绿江》等全国数十家报刊,出版《天鼓: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伴我半生:一个人的微阅读》《寂寞的书》《那时候我们长尾巴》等随笔、评论、小说集16部,获《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等多种奖项,有作品入选中国小说排行榜,有书入选军事历史好书榜。

作者寄语

〚闻樟〛

读友人的书

友情和阅读,是两个词汇。合在一起,便是友情阅读。友情阅读,说简单点,就是读友人的书。它是个中性词语。友人出书了,赠予你一本,你读还是不读?不读是说不过去的。如此勉为其难,“友情阅读”就有了贬义词性。另外一种情况:友人出书了,且获得赠予,顿时面露喜色。回到家,将书放在床头上。闲来翻阅,等同于听老友唠嗑,娓娓道来,你能读出一种声音,一种哑然失笑,一种酸楚,一种掩卷后的深度思考……这种“友情阅读”,纯是一种享受。如此说来,这个词语,又具有褒义词性。

我读侯德云的书,当属于后一种的友情阅读。

上了年纪,对饮食有所挑剔。对书也如此。我喜欢读的书,须具备两点:第一,语言要好;第二,书的作者须是自己喜欢的。侯德云的书,当属此类。我知道这是个毛病,可是,改不掉的。这叫“死不改悔”。

新笔记小说

近日,喜获侯德云新书《三山夜话》,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名家系列·第二辑”中的一种,可归类为新笔记小说。

笔记小说起源于先秦的神话、史传和诸子散文,到了汉代,随着“小说”概念的确立而萌生,最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以《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为代表,走向成熟。

值得深思的是,1949年到1979年,三十年间,笔记小说几乎绝迹。

很幸运,笔记小说这一古老的文体并未消亡。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笔记小说在它的根部冒出了新芽。1980年,汪曾祺发表了《受戒》,为新笔记小说兴起开辟了道路。发展至今日,新笔记小说更加繁荣,更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近一个时期,有个《东北城市笔记》栏目,不断出现在全国各家文学期刊上,或是一些报纸副刊上,备受关注。这个栏目里的主要作家有白小易、侯德云、于德北、袁炳发等人。侯德云、于德北、袁炳发‌,他们仨,号称东北小小说作家“三剑客”。他们以新笔记小说文体,向人们推介东北主要城市的过去和当下,为人们了解大东北,开启了一扇窗户。

三个部分书写三个时代

《三山夜话》共收录侯德云近年来创作的新笔记小说53篇。侯德云注重从传统笔记小说中汲取古典美学趣味,因此,他的这本新书,风格简洁而富有韵味。

我认为,这本书可以分三个部分来阅读。

第一部分,包含6个短篇,多数取材于《大连近百年史人物》。

《大连站》是个开篇。大连火车站,我们比较熟悉。而百年前那个大连火车站我们比较陌生。侯德云带我们穿越,回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大连站。在那里,他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富商的儿子,名叫李守安。又让我们知道,在那一时期,大连有个“放火团”,是共产国际领导下的情报组织。李守安在这个组织培养下,由一个富家子弟变成一名坚强的战士。从1937年5月到1940年6月,放火团总共放火39次,烧毁的全都是日军的军用物资。放火的地点,大多在码头和仓库。文中描述:

李守安一人放火十七次。

他曾在一天之内放火五次,均告成功。

每次执行任务,他都手握煎饼卷大葱,边走边吃。他在过哨卡时经常被搜身,可从未有人搜过他的煎饼卷大葱。

他手握的煎饼里边,不光卷着大葱,还藏着火药。

李守安牺牲了。在大连,人们还记得,曾有一位名叫李守安的抗日英雄。

读过阿成短篇小说名作《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再来读侯德云这篇《蝴蝶》,你会明显感觉到,《蝴蝶》就是《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的一个续曲。

《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里的那只蝴蝶与《蝴蝶》里的那只蝴蝶,是同一只蝴蝶。那只蝴蝶,从哈尔滨飞到了旅顺。那是一只永生的蝴蝶。

《蝴蝶》的结尾部分是这样描述的:

1910年3月26日上午十点,安重根被带到旅顺监狱的绞刑室。行刑前,他请求给他一点祷告时间。

安重根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教名叫多默。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东洋和平静静地祷告了三分钟。

彼时他的《东洋和平论》只完成了一小部分。

在祷告期间,千叶不经意地发现,绞刑室窗外,一只洁白的蝴蝶翩翩起舞。

千叶吃惊地瞪大眼睛。

十点零四分,安重根的颈部被套上绞索。十点十五分绝命。

那只白蝴蝶在他绝命的一瞬倏忽不见。

续曲,以一个强有力的顿音收尾。堪称完美。

这一部分,篇数不多,但分量很重,可当小说阅读,又可当史料阅读。

第二部分,从《拉练》开始,包含13个短篇。以他的故乡“皮镇”(皮口镇)为背景,讲述20世纪70年代前后发生的事。13个短篇里,讲述的多为荒诞事。真实的荒诞,直击人性。每篇读过后,都能让人笑中带泪。

第三部分,从《裤子》开始,包含34个短篇。以“瓦城”(瓦房店)现实为背景,讲述身边的人和事。阅读这一部分,能让人放松,让人欢快。

二、三部分,无须我过多解读。读一本好书,需要安静,不需要杂音。

三个部分,书写了三个时代,写作风格各不相同。就小说创作而言,《三山夜话》的确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借鉴。

“借”出来的回味不尽

总的说来,阅读这本小说,大略可见侯德云的生活轨迹和创作路径。他生活在辽南,“皮镇”是他的故乡,“瓦城”是他的居住地,辽南的风土人情,他了然于胸。他的这些短篇中(第一部分另当别论),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题材,有的是平淡无奇的寻常生活。而他,却能把平淡无奇的生活写得那么生动、那么有趣,显然他已具备了文学大家的功力。在创作过程中,他最擅长于“借”。缺什么,他借什么。从皮镇借,从瓦城借,借人、借物,借境、借景。于是,书中每个短篇里,都有声有色。声色消失,归于平静。恰于平静中,余音缭绕,回味不尽……

侯德云与他的故乡以及他居住的城市相处得十分融洽,感情无比深厚。所以,他想借什么,都能借得来。

现实生活中,侯德云是个有心人,且具备极高的“捕捉”能力。一次郊游,一次文人小聚,一次长途旅行……过程中,他都能够在瞬间捕捉到他所需要的那个“节点”。

作家应当深入生活。他深入了,而且深入到生活的底层。

品读一本书

用一种慢下来、沉进去的方式去读一本书,那叫品读。

《三山夜话》是一本值得品读的书。

于我而言,读过《三山夜话》后,思维有所拓展,认知有所提升,眼界也比从前开阔了许多。

我读书不是很多。一段时间里,我自以为把我熟识的作家侯德云的作品“一网打尽”了。其实不然。他的书写速度,比我阅读的速度还要快。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真正的作家是拦不住的。

侯德云,拦不住。

一次文人小聚,文友孙国安满怀信心地对侯德云说:“你再写20年,我再读20年,此生足矣!”说这话时,孙国安已是66岁年纪。这不仅是对侯德云的期许,也是他自身精神上的需求。

如今,我也到了这个年纪。我真诚希望侯德云再写20年。我也力争再读20年。

摆放在我案头上的书,都是值得我去重复阅读的书。它们是:李渔的《闲情偶寄》,威廉·福克纳‌的《八月之光》,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上下册),毕飞宇的《小说课》,阿成的《闲话》,侯德云的《美人尖》。

哦,又添加了一本《三山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