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见志

第四季
2025年11月28日

推荐书目:《树梢上的中国》(梁衡 著)

推荐人:王婉若

推荐理由:作为梁衡先生的封笔之作,这本书以古树为独特视角,将历史兴衰、人文情怀与绿色文明的思考融为一体,带读者穿越时空,在树梢之上探寻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广袤。

古树年轮里的文明长卷

当岁月的风掠过华夏大地,总有一些古老的生命以挺拔的姿态矗立,它们是扎根于泥土中的古树,也是梁衡先生笔下《树梢上的中国》的主角。作为梁衡先生的封笔之作,这本书以古树为独特视角,将历史兴衰、人文情怀与绿色文明的思考融为一体,带读者穿越时空,在树梢之上探寻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广袤。

《树梢上的中国》以作家游历山川为主线,秉持田园调查的务实精神,寻访20多棵古树古木的生长史。每一棵古树都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它们的年轮里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例如书中的黄帝手植柏,历经5000余年风雨,见证了华夏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程。当年黄帝亲手种下此树,或许未曾想到,这棵树会穿越漫长岁月,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它粗壮的枝干如同巨人的臂膀,撑起一片历史的天空;斑驳的树皮上,沟壑纵横,似是岁月留下的皱纹,诉说着无数的故事。在陕西黄陵,每逢清明,无数人在黄帝手植柏下虔诚祭拜,这棵古树早已超越了植物的范畴,成为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

梁衡先生在书中融入“人文森林”的理念,让古树不再只是自然的产物,更成为承载丰富历史内涵的文化符号。泰山岱庙的汉柏,曾与汉武帝的封禅大典相遇,见证了帝王对天地的敬畏与对江山社稷的祈愿;曲阜孔庙的桧柏,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相伴千年,仿佛在无声地传承着“仁”“礼”的教诲;而云南丽江的万朵山茶,生长在木府之中,历经明清两朝的风云变幻,见证了纳西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木氏土司以花会友,在这里吟诗作画,将汉文化与纳西文化交融碰撞。这些古树与历史事件、文化名人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让读者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书中对古树的描写,不仅是对自然生命的礼赞,更是对绿色文明的倡导。梁衡先生通过讲述古树的故事,呼吁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让绿色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每一棵古树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为众多生物提供栖息之所,维护着生态的平衡。

阅读《树梢上的中国》,如同展开一幅徐徐铺陈的华夏文明长卷。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穿梭于不同的地域,邂逅不同的古树,感受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神。从江南水乡的古樟,到塞北荒原的胡杨,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传奇,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启示。这些古树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战争的烽火、和平的繁荣,也见证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奋斗。

《树梢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生态思考,为读者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阅读之旅。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古树的价值,认识到它们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文明的载体。在这本书中,梁衡先生用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将古树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生态紧密相连,让我们在树梢之上,读懂了中国,也读懂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推荐书目:《台风来过我的家》(陈梦敏 著)

推荐人:李瑛霞

推荐理由:它用温暖的笔触书写伤痛,用希望的色彩描绘成长。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猛烈的风暴中,只要保持对美好的信念,就一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

温暖如海风的治愈之旅

在海边小城图书馆的阳光里,陈梦敏的《台风来过我的家》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像一颗等待被发现的珍珠。这部作品以细腻温柔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失去与重建的成长故事,就像海风轻抚过伤痕,留下治愈的温度。正如作家村上春树所说:“当你穿越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这部小说讲的正是这样的蜕变。

故事始于一个平静的海面。那天阳光正好,“远处的海也静谧极了,船只三三两两,在蔚蓝的水波上慢悠悠地飘荡着”。谁也没想到,这样美好的日子会成为少女李小渔人生的分水岭。“苏力”——这个既是叔叔名字又是台风名字的巧妙安排,暗示着命运的无常。当父亲和苏力叔叔酒后海钓双双落海,小渔的世界瞬间崩塌,“我的家里也像是遭遇了一场无情的台风”。

失去父亲的伤痛还未平复,小渔又面临着另一种失去——沉浸在悲痛中的母亲变得陌生而遥远。“台风不光带走了我的爸爸,也带走了我的妈妈”,这句话道出了青春期少女面对双重打击时的无助。更令人揪心的是校园里的冷暴力,曾经的好友开始疏远,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像盐粒撒在未愈的伤口上。

但就像台风过后的天空总会放晴,希望的微光也开始闪现。一场同学冲突意外地成为转机,当小渔因无法忍受樊星的恶意而反击时,被叫到学校的母亲终于从悲伤中惊醒。特别动人的是,在这个和解过程中,不是母亲在引导孩子,而是孩子牵着母亲走出阴霾。这种角色的反转让故事更具真实的力量。

姑姑的出现像一束温暖的阳光。她不仅提供物质支持,更给予精神指引。“新的开始是在心里,不在身外”这句话,让小渔明白了真正的勇气来自内心的成长。而家中小图书馆的建成,则象征着这个家庭的重生。那些用书籍拼成的扬帆船只,那些贝壳灯下的阅读时光,都在诉说着知识带来的希望。

最动人的莫过于“李小渔”这个名字的诗意诠释。当母亲轻声说出这个名字的三重含义时,我们听到了一个母亲最深沉的爱:对故乡的眷恋,对自食其力的期许,还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而朋友们重复呼唤这个名字时的温柔,则展现了青春期最珍贵的友谊。

故事结尾处,章天立关于台风的话语意味深长:“每次台风过后,天都特别蓝,特别干净,就像是一片崭新的天。”当小渔望着天空中如花朵般散开的马尾云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女的蜕变——她终于学会在风暴过后欣赏澄澈的蓝天。

这部作品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用温暖的笔触书写伤痛,用希望的色彩描绘成长。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猛烈的风暴中,只要保持对美好的信念,就一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这是一曲关于治愈的赞歌,一首关于成长的抒情诗,更是一份送给所有经历过伤痛的读者的温柔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