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里的“火线桥”

2025年11月28日

〚张家丽〛

沂蒙山的11月,风是冷的,心是热的。在红嫂纪念馆“火线桥”雕塑前,我凝视着展墙上那一幅幅无声的黑白照片,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瞬间被定格成永恒;“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的身影虽已模糊却充满力量;“沂蒙六姐妹”在灯下赶制军鞋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照片静默无声,却在灯光下诉说着用生命铸就的忠诚与担当。

“这不是普通的文物,这是精神的丰碑。”讲解员的声音在展厅里回响。

那一刻,我胸前的党员徽章微微发烫,耳边仿佛响起急诊抢救室里监护仪规律的“滴滴”声——那跃动的生命波形,何尝不是新时代的“火线桥”?

红嫂精神是急诊人的价值坐标

明德英的故事,我看了很久。那滴乳汁是超越食物的母爱,是一位母亲在生死关头毫无保留的托付;王换于“咱的孩子没了还能生,烈士的骨血不能断”的话语,同样振聋发聩。这两种托举,一个用血肉,一个用骨血,都重逾千斤。

去年冬天,急诊送来一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老人,她攥着我的手直抖:“别救了,我家那口子还等着我做饭呢。”我蹲下来,轻声说:“您再坚持一下,天亮了,您就能回家给他做饭了。”监护仪上的波形慢慢平稳时,我也豁然开朗,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托举生命”是刻在中国人骨血里、跨越时空的永恒使命。

“红嫂”用乳汁和母爱,我们用技术和信念;她们救的是战士的命和民族的根,我们守的是每个家庭的团圆和未来的希望。

李桂芳带领32个妇女跳进冰冷的汶河,用身体架起“火线桥”的故事,让我在纪念馆落泪了。对我来说,“火线桥”就是急诊的绿色通道。上周抢救一位心脏骤停患者,从入院到复苏成功仅用时4分50秒。护士后来跟我说:“张姐,你跪在地上除颤时,后背全湿了,像极了当年‘红嫂’泡在河里的背影。”我懂她的感受。那些被汗水浸透的白大褂、按压得发红的手腕、被监护仪提示音揪紧的神经都是新时代的“人桥”,架着生命奔向希望的彼岸。

这些年,我记了本“急救日记”:凌晨3时17分,72岁心梗患者室颤3次,除颤成功后,他儿子攥着我的手时,眼泪就掉下来了;15时42分,4岁娃高热惊厥,奶奶攥着我的白大褂哭,我用冰袋敷他额头,像哄自家孩子;22时09分,独居老人心脏骤停,18分钟按压后,他缓缓睁开眼深情凝视着我……

这些数字不是报表上的冰冷条目,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坚守,是护士站保温杯里的红糖姜茶,是沂蒙六姐妹纳的“千层底”,一针一线,扎扎实实,暖暖心心。

白衣执甲 做新时代的守灯人

大夜班,曾因哮喘在我这里治疗好转的小患者举着她的新画作跑来。画中的我身着白衣,背后是急诊室彻夜通明的灯光,稚嫩的笔迹写着“你就是我的红嫂”。她认真地说:“张阿姨,等我考上医学院,也要像红嫂那样救治病人。”我摸着孩子的头,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看到了那颗种子正在新的土壤里发芽。红嫂精神,不是遥远的雕像,是每个把患者当亲人的急诊人;不是过时的故事,是监护仪跳动的波纹里,永远滚烫的初心。

我们到结对帮扶的老旧社区义诊。一位独居阿姨血压高得吓人,却总说“没事,老毛病了”,我们反复劝说,当场为她做了详细检查,并叮嘱她去社区医院更新档案。临走时,她塞给我两个苹果,说:“姑娘,你们比我那远在外地的孩子还贴心。”红嫂当年救护的也是素不相识的战士,这正是我们将红嫂精神从个体救治扩展到体系化保障的生动实践。

离开沂蒙山那天,我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道:“我的奶奶是沂南人,今天,我回家了。‘红嫂’的乳汁,已化作我们白大褂上的消毒水味;‘火线桥’的石头,已变成监护仪里跳动的波纹。”

做新时代的“红嫂”,不用刻意寻找战场。急诊室的灯亮着,患者的呼吸匀了,家属的眼泪止住了——这就是我们的“沂蒙山”,这就是我们的“火线桥”。这场精神的接力,永远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