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语〛
送儿子到哈尔滨读大学,考虑到让孩子适应当地生活,我们特意提前一天半到达。
哈市的共享单车很多,喜欢骑行的儿子建议从中央大街骑车回到宾馆。粗略一算,我已有21年不骑车了,但为了跟上儿子的步伐,简单练习了一下后告诉儿子“老妈没问题”。考虑安全问题,我们没有选择电动自行车,只是选择了最普通的脚踏车。
儿子在手机上查询好骑行路线,在前面带路。他不放心我,一边骑车一边回头看我是否跟上。后来儿子告诉我,自行车的右手把套可以转动,会发出铃声。于是,我就不时地转动车铃,告诉儿子,我就在他的身后。
看着儿子骑行的背影,有欣喜也有些许的伤感。欣喜的是,儿子小时候都是我带着他,如今他给我领路,儿子真的是长大了。同时,我也伤感自己在衰老。
哈尔滨的秋天,早晚温差很大,一季有两季的感觉。天气格外好,或许是下过雨的原因,碧空如洗,云彩洁白,如童年时的棉花糖,真想迎风展翅摘一朵、品尝一下……下午的阳光还是有些“威严”,时不时穿过云层倾泻到人们身上,很暖也很晒。按习惯,此刻我会打开遮阳伞,保护这张已经不算年轻的脸。但为了陪伴儿子,我无惧阳光的热烈,紧紧跟随在儿子的身后。有多久没有这么无惧阳光,我已记不清了。
为了我的安全,如果遇到有井盖或是凸凹不平的地方,儿子就会用手指指地上,让我小心避让。儿子还教我遇到突然停下的汽车,要小心车上的人开车门,还告诉我,如果发现没有自行车的慢车道,可以上到人行道上去,而不能在机动车道骑行……他竟然有些婆婆妈妈的感觉了,也许亲人之间的爱就是婆婆妈妈吧。
骑到一段坡路时,好不容易到了信号灯处,我气喘吁吁撵上儿子说:“休息一下吧,去给老妈买瓶水。”儿子非常听话地去了路边超市。他有多久没有这么痛快地听我话了?好像是自从进入青春期就很少有了。
儿子见我累了,说:“妈妈,咱把车还了,也快到宾馆了。”还车时,手机显示骑行5.2公里,支付4.5元。内心有点儿小窃喜,看来自己还不是太老。
回到宾馆,我足足睡了两个多小时,晚饭也是在宾馆点的外卖。儿子说:“明天开学了,就不能陪你了,咱吃完饭去江边看看,还骑车如何?”
闻听儿子此言,我心里有点儿动容。儿子读大学就意味着与父母渐行渐远。送他上大学一直是我的夙愿,但这些年几乎是操碎了心,有时巴望着时光快点过去,送他升学,尽快离开我,分别我都不会伤感的。但眼下还没有面对分别时,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已经有些恋恋不舍了。于是,爽快地答应他“再去骑行”!
儿子听从我的建议,先坐公交车去江边,回来再骑车,否则来去都骑车,时间就太晚了。
20时32分,我们坐上了9路车。
坐在车上,夜幕下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在不断后移中显得缺少亮色,看哪儿都有些漆黑的。儿子说:“如果从正能量看,哈尔滨生态好,光污染少。从负能量讲,就是亮化工程做得差了些。”他能这么看问题,我真是很欣慰。曾几何时?青春期叛逆,他看问题颇有些极端,非黑即白。现在,他已经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看来是真的长大了,也可以看作是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在江边附近的公园公交站下车,我们发现不远处有共享单车。公园偌大的空地任由我和儿子同时开心地穿行,儿子撒欢在前面飞快地骑,嘴里还不时大喊着,空中回荡着他夸张的喊叫声,完全是一种释放状态。这几年,面临中考、高考,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我追着他的背影看,朦朦胧胧中,他就成了一匹脱缰撒欢的野马……对我而言,可谓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有欣喜,有心疼,更多的还是不舍。那一刻,我那么想追上他、抓住他。我飞快地骑着,脚底生风。在儿子的影响下,我不由得也喊了起来:“儿子,你慢点儿骑,你慢点儿,让我追上你——”
一眼望不到边的公园广场,此时此刻只属于我们母子俩。自行车的铃声在城市上空悠扬回响,显得那么清脆悦耳,动听极了。
围绕广场,我们不知骑转了多少圈。转着转着,我们俩又不自觉地朝着宾馆的方向骑去。
骑行软件显示:从松花江边骑回宾馆5.8公里。
依然是儿子前面骑行带路,不时回头:“老妈,你还骑得挺快啊!”儿子竟然“表扬”我了。
我看着儿子的背影,紧追不舍……此刻,幸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