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李小华)11月27日,由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与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海参专利成果与大连海参企业技术需求对接会”在大连工业大学圆满举行。獐子岛、棒棰岛、金砣等20多家大连海参行业龙头企业齐聚现场,与高校展开专利技术精准对接,共探产业升级路径。
本次对接会上,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集中推出35项核心专利,覆盖海参精深加工、高值化利用、检测技术、加工设备等关键领域,贯穿养殖、加工、质量管控全产业链条。据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吴海涛介绍,这些专利技术针对性地破解产业发展堵点痛点,将为大连海参产业标准化、高值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现场对接氛围热烈,27家参会企业围绕海参营养保留、多糖与皂苷等功效成分检测、加工设备创新等核心需求与高校专家深入洽谈,充分展现了产业对专利技术转化应用的迫切期待。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冬梅表示,单一以蛋白质含量评判海参营养价值已不全面,未来需以创新技术为引领,在功效成分检测、快速检测设备及智能装备研发上实现更大突破。
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秘书长张恒表示,海参相关专利技术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加工端,低温真空蒸煮专利可将干海参复水时间缩短至8到10小时,海参肽纳米级研磨专利能降低22%加工能耗,不仅破解了传统加工难题,更助力拓展新型产品品类;在质量管控方面,海参线粒体DNA条形码种类鉴别、产地可追溯等专利技术,成功解决了海参原料种类难鉴定的行业痛点,为产业品质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次对接会有效深化了产学研用融合,为专利技术落地搭建了重要桥梁。下一步,大连市海洋渔业协会将持续发力,通过专利发布、集中培训、科技特派员入企等多种形式,打通专利转化“最后一公里”。同时,将搭建多元推广平台,开展技术实操培训降低企业应用门槛,落实以奖代补政策,对采用良种培育、质量溯源等专利技术的主体给予补贴,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引进智能化加工、生态养殖等专利设备,并设立海参专利转化专项基金,支持海参肽、多糖等精深加工专利的产业化试点,让更多专利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果,推动大连海参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