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仪宁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石家家
初冬,寒意渐浓,普兰店经济开发区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内却热潮涌动。3栋厂房拔地而起,2号厂房内,工人们正对报废家电拆解线进行最后的调试——从冰箱金属分选到空调冷媒回收,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这个总投资约200亿元的“巨无霸”项目,即将在12月初试运行,届时将“一站式”解决城市废弃物处理需求,加速汇聚绿色产业新动能。这片火热的生产与建设图景,正是“十四五”以来普兰店区“向绿而行”,推动城乡一体化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时期,普兰店区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重大项目的建设谋划为抓手,牵引和带动地区产业提质升级。
日前,大连沿海滩涂涂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渔光互补)一期项目在皮口街道全容量并网,为全省沿海滩涂渔光互补场景树立了样板。项目引领,向“绿”要项目,筑牢发展硬支撑。普兰店区将重大项目视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十四五”期间,全区实施推进重大项目319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5.1亿元。一批标杆性项目的落地生根,成为拉动增长的强大引擎: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项目主体完工,助力推动全市“资源回收、固废处理”闭环发展;大一互绝缘母线、佳华恒通、大型风电零部件智能化生产线、美森木业、鹏霖木业等项目加快推进,进一步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项目的持续涌入,让“绿色”产业带来能级的显著提升。普兰店经济开发区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五年跃升43个位次,位居第5,实现了令人瞩目的“五连升”,相继获评省级示范园区、绿色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全区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提质升级。“十四五”期间,以“服装服饰、汽车零部件、电力器材设备、通用设备制造、食品加工、木制品加工”为主的6大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壮大,12条重点产业链逐步完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轮胎为核心,产业集群产值逼近百亿;以预制菜和辽参产业为特色的食品产业,产值规模突破60亿元,并入选2024年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纺织服装集聚区上榜国家重点培育名单,互感器产业、纺织服装产业获辽宁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大杨集团获评工信部重点培育纺织服装百家品牌,并与北互集团共同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A级认证,填补了省内民企和所在行业的荣誉空白。
在做优做强的同时,普兰店区的产业体系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在创新上求突破,向“绿”而行,向“高”而进,迎“智”而生,通过建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助力企业加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等方式,引领新质生产力的“智造”革命。5年间,全区新增5家省级绿色工厂,规上工业企业从133家增长到162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保持在7%以上,发展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从57家增至8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注册数从60家增至175家;培育雏鹰企业16家、瞪羚企业7家,创新主体的质量与层次实现双提升;2家企业登陆“新三板”,上市企业实现由无到有的突破;形成包括5家国家级“小巨人”、3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内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竞争力强的优质企业梯队,带动了产业链条的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推动辖区企业实现从“制造”向“智造”不断跃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普兰店区获中国服装智能制造名城、中国辽参鲟鱼产业之乡,全区国字号品牌增至6个;先后获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等荣誉,产业提质带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340.5亿元增至450.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