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课程思政”就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因此,要不断提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并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一线实践中,始终贯彻落实OBE教育理念,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结合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不同课程的特点凝聚特色,从而更好地实现培根铸魂育人。
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对公共基础课程提出了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将雷锋精神全方位融入大学语文课堂,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深究、课后研读等方式不断深入与系统地开展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从课堂到社会,学习体会“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要不断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细读《雷锋日记》、续写《雷锋日记》等活动,通过阅读、思考、感悟不断深化学生对雷锋精神的深入理解,从而在大学语文课程方面真正实现不断深入挖掘并实践“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
针对专业教育课程的要求,《纲要》中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因此,在开展文学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中,通过结合文学专业课程特点来讲好雷锋故事。例如,在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课程“中国百年新诗解读”中,通过对彰显雷锋精神的诗歌文本《雷锋之歌》等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挖掘其精神内涵与价值意义等,不断提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将文学专业不同课程形成体系进行课程思政的贯穿式研究,聚焦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文学创作。通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戏剧等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体现其中的文化形象与精神向度,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其内涵和真谛是围绕真善美来展开的,是精神价值和精神境界的追索,并且通过形象、情感、审美、艺术等方式进行呈现。这些都需不断引导学生在文学价值、文化发展、文艺实践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与深入实践,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基于此,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与挖掘,并进一步创新文学院本科师范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实践途径。
与此同时,《纲要》中还指出,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因此,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将OBE教育理念、教学研究与实践课程思政的视点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素养的综合提升上。例如,在文学专业课程“中国百年新诗解读”中,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引导学生注重对中国新诗的发生、发展和经典篇章的解读,还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新诗发生、发展、繁荣的辉煌历史,理解其中的经典诗篇,从而提高对新诗的感悟、鉴赏和分析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写作能力等,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通过对新诗名家名篇的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分析、鉴赏、创新等综合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语文教育教学与科研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纲要》中也对实践类课程提出了要求,指出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此方面的实践中,要积极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将永不过时的雷锋精神更好地、更为广泛地、更加多元地传承与发扬下去。例如,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国现当代新诗经典研究”中,积极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不同专业特点开展对雷锋诗歌、雷锋创作的文本、雷锋精神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探索与创新,尤其在当前“新大众文艺”现象已成为人民大众积极参与文艺创作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群体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大众文艺是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变革,人民大众担当主体、主创、主角,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终端等新技术新工具,突破传统文艺生产传播流程,创新文艺形式和表达方式,呈现共创共享的一种新型文艺形态。因此,当前在积极倡导学生开展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进程中,要充分重视并积极结合新大众文艺的重要力量,从而将雷锋精神所蕴含的“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忠诚精神,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实现培根铸魂育人。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2024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提升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研究——以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lslybkt-106。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