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发力抢抓生物制造产业新赛道

2025年10月20日

〚荆涛 李馨漪 梁旭〛

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体机能进行物质加工与合成的绿色生产方式,世界经合组织(OECD)提出,“生物制造是工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希望的技术之一”。目前,大连市在生物炼制、菌种培育、酶制剂、海洋生物食品等生物制造核心技术领域有创新策源优势,在生物制药细分领域相对成熟,生物食品、生物制剂、生物化工等细分领域还处于“种苗”培育阶段。为此,结合大连市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实际,建议聚焦生物制药、海洋生物食品、生物制剂、生物基材料赛道,创新实施“超常规”产业促进举措,打造生物制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反哺创新”的融通发展格局。

强化总体设计,纵深推进大连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一是研究绘制大连市生物制造产业图谱和招商地图。聚焦生物制药、海洋生物食品、生物制剂、生物基材料等具有高成长价值的赛道,编制专门的产业图谱和招商地图,匹配一支“懂产业、懂政策、懂服务”的专业招商队伍,开展生物制造产业赛道精准招商工作。二是谋划出台生物制造产业专项政策。明确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赛道与载体培育方案,针对生物制造企业成长、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化项目落地等内容给予支持,并将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适度向生物制造领域倾斜。三是建立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专家咨询机制。联合行业专家、企业家、咨询机构组建专家委员会,深度研判国内外生物制造细分领域发展趋势,协商大连市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和工作举措,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合力。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建立生物制造“技术储备库”。依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高水平科研院所在生物炼制、菌种培育、酶制剂等领域的技术资源,开展生物制造科技成果的“存量掘金”,将发展潜力大、落地率高的前沿技术纳入“技术储备库”。二是探索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设立一批专注于“技术创新+成果孵化”的生物制造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如海洋生物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生物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形成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矩阵。三是开展生物制造产业“揭榜挂帅”。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引入国内外顶尖科技创新团队或科研机构,构建参与主体多元、内部分工合理、相互协同支撑的研发创新体系,构筑生物制造产业新的动力源。

强化多元资本助力,打造生物制造投资蓝海。一是探索建立大连生物制造未来产业基金。谋划设立大连生物制造未来产业基金,重点支持生物制造“苗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项目等。二是实施“种子投资”及全周期基金助力行动。从产业化前阶段介入,专注生物制造领域的“投早投小投科技”,为生物制造产业种子期创新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定制服务。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生物制造企业成长特点的产品。支持在连金融机构设立“成长贷”“高企贷”“中试投”等产品,为生物制造相关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服务,定期举办生物制造产业银企对接会,畅通银企对接途径。

引育创新主力企业,打造高显示度产业集群。一是引育初创型“苗企业”。加快推动生物制造“技术储备库”重点项目孵化落地,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携成果开展“技术创业”;强化与北京昌平、上海市、天津保税区等生物制造创新高地互动,链接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和技术人员项目团队来连创业。二是引育高成长性的龙头企业。瞄准具有国际创新视野、创新领先成果的企业,针对企业成长性需求,采取定制“一对一”扶持措施、开展投融资需求对接、场景机会供给等系列举措,配置创新要素资源,培育一批瞪羚、独角兽企业。三是培育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聚焦生物制剂、生物基材料、海洋生物食品等细分领域,支持企业通过提升优势业务市场份额、强化培育新业务、加强国内外布局等方式,跃升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四是加大生物制造企业招引力度。围绕生物酶制剂、生物医药、海洋生物食品和生物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探索靶向招商、场景招商、资本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引进一批生物制造龙头企业,支持企业来连设立分支机构、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加强要素保障,聚势抢占生物制造产业前沿阵地。一是加大专业人才招引力度。面向高端反应器、培养基和分离纯化介质等产业急需技术环节,动态优化实施市级“兴连英才”计划,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二是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鼓励高校开设绿色生物制造技术、药品生物技术等专业,探索与生物制造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产学合作、产教融合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三是建设专业化生物制造产业空间。依托龙头企业招引项目,集聚上下游企业,加快推进生物制造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和生物制药、海洋生物食品等重点特色功能园区建设,聘请具有生物制造园区运营经验的团队参与建设运营。

(荆涛系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大连分所负责人,李馨漪、梁旭系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高级项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