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坤 金迪〛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希望辽宁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辽宁正以昂扬姿态奋力书写全面振兴发展新篇章,有信心答好中国式现代化这张时代考卷。
双轮驱动
产业转型升级跑出“加速度”
产业转型升级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技术创新、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发展和服务化延伸,传统产业可实现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变。作为典型的传统重工业基地,辽宁的产业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更新,而是一场基于发展理念革新的系统性变革。辽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是辽宁产业转型的重要基础,传统产业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绿色制造理念,来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例如,鞍钢集团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理念,通过智能化改造,建成全球领先的5G智慧钢厂,攻克高端汽车用钢、海洋工程用钢等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了从“普钢生产”向“特钢智造”的跨越,成为传统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培育是辽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新兴产业的崛起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市场需求。辽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例如,沈阳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加速壮大,大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华晨宝马里达工厂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基地,推动辽宁汽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如今,辽宁已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支撑,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拥抱世界
对外开放拓展发展“新空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开放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辽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标准输出”的转变。这种开放模式的转变,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现,更是提升区域经济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话语权的必然选择。大连港作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其战略升级是辽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缩影,港口作为区域经济的“门户”,其功能已从单纯的货物转运向综合物流枢纽与产业服务平台转变。中欧班列是辽宁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通过“辽满欧”“辽蒙欧”等线路常态化运行,辽宁与欧洲的经贸联系进一步加强,不仅降低了贸易成本,还通过产业集聚和贸易便利化效应,推动了辽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另一方面,改革为开放提供保障,开放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深化改革,可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为开放创造有利条件。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不断深化制度创新,推出“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多项改革举措,打破了传统行政体制对市场活力的束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高了市场准入率,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投资兴业。这些改革措施为开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使辽宁在国际竞争中更有吸引力。如今,辽宁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创新引领
科技赋能激活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新兴科技拓展认知边界,重构创新版图与经济结构,不断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服务,为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科技创新通过打破产业之间的界限和壁垒,推动产业之间融合发展以及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辽宁在区域科技创新实践中成效显著,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在机器人、新材料、清洁能源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这些成果为相关产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持。不仅如此,辽宁在科技创新中还注重创新生态的培育,通过建设辽宁实验室、大连英歌石科学城等创新平台,打造了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的“磁场”。如今,辽宁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创新主体的协同效应。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在同一空间集聚,促进知识交流与技术合作,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辽宁的实践充分展现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在新时代,各区域积极响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从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到对外开放的全面拓展,再到科技创新的突破引领,辽宁大地处处涌动着创新与发展的活力,昔日老工业基地正焕发勃勃生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辽宁将继续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奋力谱写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辽宁全面振兴的新篇章,让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分别系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