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谋划研究生教育长远发展

2025年10月20日

〚王彦龙〛

研究生教育承载着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使命,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必须着眼长远,谋划未来发展,使高层次人才培养真正契合国家战略和全球趋势,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文化自信为根基

增强研究生教育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与自觉传承。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积淀了丰厚的思想资源和智慧成果。研究生教育应引导广大研究生走近经典,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思想滋养,在文化脉络中理解民族精神,把握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同样需要凸显其中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力量,使研究生认识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不仅是政治选择,更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文化自信根植于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研究生提供了最鲜活的教材。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从科技突破到制度创新,一系列伟大成就充分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研究生教育应帮助研究生群体从实践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的伟业结合起来,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

文化自信展示的是开放、包容、创造性的姿态。研究生教育应引导研究生立足中国大地,同时面向世界舞台,提升在国际交流中的表达力和沟通力。研究生要有勇气和能力讲述中国故事,能够在文明对话中展示可信、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唯有如此,研究生教育才能在更广阔的全球舞台展现风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实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

激发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动能

优化学科结构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研究生教育只有在前沿领域持续发力,才能为国家发展赢得主动权。不断完善学科布局,推动理工医文等领域交叉融合,使研究生能够跨越壁垒、拓展视野,形成复合型的创新思维。教育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突出探索精神与原创能力,鼓励研究生敢于提出新问题、开辟新方向,在探索未知中增强创造力。

推动产学研结合是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研究生教育不能停留在课堂和论文之中,而应深入实验室、企业和社会一线。依托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企业研发项目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把研究生培养与国家战略紧密衔接,使其在真实场景中解决复杂问题,在服务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科研创新伴随着学术规范和责任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科技必须造福人类,而不是制造新的风险与不平等。研究生教育在注重创新的同时,更要注重科研伦理和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价值观和事业观,把科技进步与人类福祉紧密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既具备国际竞争力,又胸怀家国使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新时代中国研究生的实力与担当。

以开放合作为路径

拓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空间

来华留学教育是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学生追求学业和实现理想的重要目的地。研究生教育应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服务保障上不断完善,使来华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成为了解中国、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使者。

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为研究生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渠道。研究生教育需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跨国联合实验室和合作平台,让研究生在国际科研舞台上同台竞技,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展现中国研究生的责任与担当。

开放合作的意义不仅在于“走出去”,更在于“讲出来”。不断增强国际表达能力,提升学术话语权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之一。研究生在参加国际会议、发表学术成果、参与跨国项目的过程中,应展示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制度优势和独特贡献。通过这种努力,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将持续扩大,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落地贡献力量。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完善研究生教育的长效机制

招生和培养结构应科学规划。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张过快容易带来质量下降,数量与质量之间必须保持合理平衡。学科布局需要根据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动态调整,既保证研究型人才的供给,也兼顾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人才培养格局。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需要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不能只看论文数量和项目指标,而要强调学术贡献、创新能力和社会价值。导师队伍建设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把关学术质量与育人水平,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承载育才育人的功能。

人才培养目标要更加全面。研究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要相辅相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环节要融入培养全过程,使研究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要主动对接。面向东北全面振兴、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重大战略领域,研究生教育要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度对接,把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融为一体。通过这种机制建设,研究生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共同进步持续贡献力量。

本文系吉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JJKH20240116YJG)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