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 厚植高校思政课程文化底色

2025年10月20日

〚何苗〛

《教育强国建设计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有序融入思政教育,贯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并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积极响应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融合,发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及人文精神等核心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理性思考、价值引导及集体主义精神等基本理念相契合。这种相互契合性深刻揭示两者的融合有助于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的机制体制健全,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如何更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建设,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内容重点以及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和行动指南,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

锚定教学目标

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向

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是思政教学活动的核心导向和价值引领。《纲要》中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的目标要求,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指明了要“达成什么”的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是高等院校每个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三大核心: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中应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同时还要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涵。其次是能力目标,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中应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精神等能力,可以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实践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范例与之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分析与实践中提升能力。最后是素养目标,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中应涵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素养,可以在素养培育环节,融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精神养分,让学生在价值浸润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三维目标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准融入思政课堂,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还能推动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不断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

聚焦教学内容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系

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内容重点,体现出思政教学活动的明确标准和具体细则。《纲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指明了要“学习什么”的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建设,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增加教学内容厚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当堂课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特点来选取合适的素材与典故,如在讲授中插入《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 “辩证看待事物” 的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矛盾辩证法的核心观点相呼应。其次是拓宽教学内容广度,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仅要讲授其基本内容,还要将其历史来源、发展脉络以及时代价值进行梳理,从而洞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现代价值;最后是增强教学内容互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两者不可分割,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主导地位组织讨论式、辩论式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在师生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学习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双重提升。

创新教学模式

打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路径

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教学模式,是连接教学目标落地与教学内容生效的桥梁。《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指明了“用何模式”以及“如何创新”。目前,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从教师单向讲授向师生双向参与转变,增加了思政课程的温度。例如,举办实践思政课堂,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注重知行合一,培养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创新了教学模式,拓展了思政课堂的广度。例如,高校与学习通、雨课堂、慕课等网络学习平台合作,促使教学方法改进、形成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师生互动形式,确保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模式与线上教学模式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选取适切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还能有效防止“贴标签”“两张皮”问题的出现。

(作者系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