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农小白”到“乡村领头雁”

——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优秀学员白玉明的逐梦路
2025年10月17日

刘庆帮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郑鸿

在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大连市金州农广校晓彤田间学校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顶着烈日钻进大棚查看火龙果长势,弯腰指导工人修剪无花果枝条,蹲在田间研究土壤肥力……他就是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优秀学员白玉明。从农业新手到乡村振兴领头雁,他扎根田园,以学习强本领、以创新破难题、以担当带发展,用实干为“彤庭农苑”品牌注入活力,先后荣获大连市乡村振兴好青年、大连市百姓学习之星等称号。

勤学不辍 以海绵精神筑牢新农人根基

“农村出身的孩子,对土地总有一份割舍不下的感情。” 这是白玉明拒绝城市工作机会、选择扎根农业的初心。晓彤农民田间学校占地2000余亩,集种植、养殖、采摘、餐饮、住宿、旅游及公益服务于一体。为了管好这样一个大型农业观光度假场所,白玉明开启全方位充电模式,以海绵般的姿态吸收知识,不断夯实专业根基。

金州农广校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班,为白玉明系统提升技术与管理能力提供了绝佳机会。专家授课、实训实操、现场沙盘演练、互动交流等体验式、沉浸式培训,让他不仅学到了《肥料学》《土壤学》《大樱桃管理》等专业知识,更在文化课程的熏陶中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创新灵感。他还积极参加中国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和中农领航头雁培训,持续更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园区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储备了充足的知识能量。

创新实践 以突破思维拓宽农业边界

“要做就做别人没有的,要做就做比别人更好的。”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白玉明结合大连本地种植现状,在农业技术与产业模式上大胆创新,一步步打破传统农业的局限,让现代农业的边界不断延伸。

针对北方热带水果稀缺的问题,白玉明率先推进火龙果、无花果“南果北种”技术。2013年引进无花果栽种,经过多年培育,现已种植无花果树14500棵,不仅形成规模化种植,还开发出无花果酒、无花果罐头等农副产品,凭借多样的口感赢得了市场青睐。2015年培植火龙果,引进燕窝果、金都一号、紫水晶等优质品种。为满足火龙果对温度的需求,建造多个温控大棚,创新摸索出关键的“摘心促产”技术,确保每根枝条营养均衡,提前开花结果。同时,为防止果实压垮枝条,他还设计修建了支撑支架,进一步提升火龙果的品质与产量。

在绿色农业发展上,白玉明同样有自己的巧思路。针对果园杂草治理问题,他摒弃可能危害土质与果树生长的除草剂,采用“以草治草”模式,既避免杂草争夺养分,又实现“变废为宝”,真正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如今,田间学校已先后获评辽宁省重点扶持农场、辽宁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考察基地、大连市高素质农民示范基地、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学基地等称号,“彤庭农苑”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旅融合 以农耕体验传承文化活力

“让更多人了解农耕文化,让青少年爱上劳动,这是农业的另一种价值。”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白玉明积极探索“农业+文旅”融合模式,将农耕文化与科普教育、劳动教育相结合,让传统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在教育部等多部门提出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白玉明迅速响应,依托晓彤生态园的资源优势,推出“巍锋少年”农耕研学项目,采用沉浸式、情景式、体验式和互助式的教学方式,向青少年传递特色种植养殖知识,让他们体验自己动手、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他带领青少年认春耕用具、识五谷杂粮,在犁地翻土、刨坑种地、浇水施肥、作物栽培中感受农作的辛苦;通过洗菜识柴、喂养动物、现挤羊奶、自制烧窑等实践内容,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实践能力,在体验农耕劳作中收获获得感、幸福感。如今,该研学项目已成为农民田间学校的特色品牌,让农耕文化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延续。

示范引领 以共享情怀带动乡村共富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白玉明始终牢记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的责任,将自己的技术与经验无私分享,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在无花果和火龙果种植技术成熟后,白玉明主动向周边农户无偿分享经验,帮助大家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农户纷纷引进栽种技术及幼苗,目前2~4年树龄的树苗培育已大面积成功,不仅惠及大连本地农户,还辐射到东北乃至山东等地的种植户,让更多人通过特色种植实现“增收梦”。此外,作为当地大樱桃种植大户,白玉明连续多年赴上海、杭州参加农产品展会,不仅推广自家的大樱桃产品,更主动为大连种植户“代言”,助力打响大连大樱桃的区域品牌;他还免费提供场地和气调库,供周边农户摆卖葡萄、苹果等农产品,直接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为周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