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有真趣
推荐书目:《吃茶趣:中国名茶录》(杨多杰 著)
推荐人:刘昌宇
推荐理由:品茶,不在于茶的贵贱,读懂了茶道中的文化意蕴,也就读懂了中华名茶的韵致。这样品茶,方能悟出其中的真趣。
茶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人都喜欢在余暇时,有滋有味地品鉴那香茗中飘逸的清趣。茶文化学者杨多杰研究茶艺和茶道多年,对茶史有着深入的了解。清秋之季,他携近著《吃茶趣:中国名茶录》,与我们聊茶的前世今生,话茶的营销制作之道,轻启扉页,缕缕茶香已然从书卷里氤氲开来,令人沉迷。
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茶之国度,栽培茶树历史悠久,品茗啜茗更是蔚然成风,由此形成了厚重的茶文化。全书从六个章节,分门别类讲述了十余种名茶的历史发展、制作特色、形貌滋味,揭示出一部茶史从发轫、生长直至壮大的全过程。
作为资深的茶学者,作者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成书前,他特意本着田野调查精神,力求在捋清茶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出中华名茶栉风沐雨的成长脉络。为此,他深入这些名茶的原产地,详细探究每一株绿植从开枝散叶到采撷加工,再到征服人类味蕾的内在奥妙。令人叹服的是,许多名茶树木看似其貌不扬,有的甚至不择贫瘠地生长在幽僻之处,但却不显山不露水地展示出坚韧的生命能量。从鱼米之乡的江南,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它们一次次突破生命的“禁区”,始终以安之若素的禀性,把根执拗地扎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与天地同伍,与岁月同行,与人类共情,用自己超拔的表现,演绎出中华名茶砥砺风雨、顽强生长的生命奇迹。透过中华名茶的生成史,不难窥见大自然的磅礴伟力,更彰显出一幅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全书对众多名茶的讲解,初步厘清了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普洱、六堡、花茶等各茶系的区别,让大家知晓哪个地方的茶最好、价格高的茶叶未必好喝、大红袍跟红茶不是一回事等基本茶识。对怀孕、痛风等特殊时期能不能饮茶,又该饮用什么样的茶,都做到了然于胸。借着这场书写,作者也与我们畅谈了名茶的定义、标准、发展趋势。据统计,我国名茶至少有1017种,究竟哪款茶最好喝?哪款茶最昂贵?哪款茶最讲究?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茶经,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确实是茶的王国,茶树品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说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时下的中国得到很好的践行。
心似莲花开,我心自悠然。作者在回溯中华名茶史时,围绕着怎么喝茶、喝什么样的茶等热点话题,不徐不疾地阐明了他心目中的茶道。首先,茶文化要在尊重中华茶俗的基础上,做到推陈出新,并把这种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其次,喝茶不必追捧名茶、贵茶,爱喝茶、不挑剔茶就行。再次,研习茶道,务必先喝茶,增加感性认识的同时,再读茶书,以增强对茶的理性认识,天长日久,自会品出茶中的真趣。最后,喝茶是件陶冶性情的雅事,喝什么样的茶,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尊崇自己的喜好来定,无须盲目追风。作者最后点评说,这样的茶道,简单、质朴、澄澈,也是茶文化中孜孜以求的至境,值得每一个好茶者效而仿之。
品茶,不在于茶的贵贱,读懂了茶道中的文化意蕴,也就读懂了中华名茶的韵致。这样品茶,方能悟出其中的真趣。秋已至,景更美,且让我们邀朋聚友,品啜一杯清茶……
豪放风骨无法掩饰的……
推荐书目:《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长之 著)
推荐人:刘英团
推荐理由:以李白的游历生活为经,以李白试图摆脱凡俗羁绊的精神为纬,形成有道教气质的诗句,深入体察“诗仙”李白充溢的生命力以及内心之痛苦,解析其诗歌中的豪气和语言风格的形成。
说起诗人,首推李白。我们都很羡慕他,他的洒脱,他的豪迈,他的飘逸。其实,我们很多人根本不懂他内心的痛苦,他的豪放不过是用快乐来掩饰他痛苦的情感。在《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中,现代著名作家、著名文艺评论家李长之先生相当精彩地讨论了李白的痛苦。他说:“李白的痛苦是一种超人的痛苦,因为要特别,要优待,结果便没有群,没有人,只有寂寞的哀感而已了;李的痛苦也是一种永久的痛苦,因为他要求的是现世,而现世绝不会让人牢牢地把握,这种痛苦是任何时代所不能脱却的。”所以,他强调,“引的诗更要看”,只有“深入于诗人世界中的吟味”才会真切地感受到李白的痛楚。
李白笃信道教,他的诗词深得道家思想之精髓。李白崇尚道家的美学理念,他的诗歌体现“道学”的纯朴观。道法“自然”,一是倡导人的真性情要以自然的形态流露,平淡平和,清静无为;二是消除人的“尘埃之心”“尘俗之气”,正是在这种不受世俗社会的外在规制与约束的道家精神的浸润下,李白成为一个顺其自然的体道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壮志凌云。而“天子呼来不上船”,又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飘逸绝伦。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他的命运,李白的痛楚之根源就在于他傲岸粗犷的性格与封建政治文化不相容,因不能见容于权贵们的腐朽没落,他“手持一枝菊”淋漓酣畅地“调笑二千石”。他的大量诗篇都表现出对权贵的藐视。李长之先生说,李白的这种情感“太厉害了……各方面都像黄河泛滥似的,冲决了堤岸,超越了常规”,达到了中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最高峰。
生活在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自幼接受的儒释道各家教育,这些都使得李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复杂性。李长之先生说:“李白的价值是在给人以解放,这是因为他所爱、所憎、所求、所弃、所喜、所愁,皆趋于极端故。”在《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中,李长之先生以李白的游历生活为经,以李白试图摆脱凡俗羁绊的精神为纬,形成有道教气质的诗句,深入体察“诗仙”李白充溢的生命力以及内心之痛苦,解析其诗歌中的豪气和语言风格的形成。一是以“生命和生活”概括李白的本质,认为诗人对命运的抗争集中在希望保留住现世上,而其痛苦之源却是现世的,终归无法随着时间或者场景的转换而淡化。二是以锐利的观察,以李白的道家特征为推阐中心,以李白充溢的生命力和浪漫的热情为贯穿红线,旁涉李白的政治、思想、性情和文学成就,栩栩如生地勾勒出道教徒李白的诗人形象。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潇洒的背后有多少无奈和不甘,我们不得而知。触摸李白的痛楚,有一种不能说,而又难以名状的惆怅。李白的痛楚不是没才华而没处施展,而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甘和纠结。每个人都有性格,更有自己的底线。李白的性格不会像杜甫那么较真,大不了远离庙堂,与杜甫、高适等人结交同游。
推荐书目:《周期、估值与人性》(凌鹏 著)
推荐人:刘蕴哲
推荐理由:作品复盘A股近20年行情演进与策略变迁,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价值投资周期逻辑、投研策略。
投资如修行
今年以来,A股市场单日成交额数次站上3万亿元、两融余额突破2.4万亿元……数据折射出2024年9月底一揽子政策实施一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稳”的基础持续巩固,“活”的生态加速形成。当下,A股“乘风破浪”、交易日趋活跃,股民中,有人满仓盈利丰,有人踏空待回调。回望A股历程,每每油烹鼎沸,“这次不一样”的声音不绝于耳,此刻的A股究竟一样不一样?经过A股20年的沉浮,曾3次获得“新财富”策略分析师第一名的凌鹏所著此书,可为读者提供观察、思考中国资本市场的视角、投资框架与方法。
投资要创造稳定的复合收益率,市场主体参与投资为了盈利,股民概莫能外。如何赚钱?凌鹏认为,没有包打天下的武功秘籍;从方法论角度,价值投资赚钱最大的“法门”是用相对便宜的价格买入好的公司,“好”与“便宜”的标准会发生变化;复盘市场过往、历史,对于投资者来说非常重要。
复盘是围棋术语,是指下完一盘棋后,复演盘局记录,检查对局中招法优劣得失。棋手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复盘上,以优化棋术。对A股进行复盘,是通过大量案例分析,让自己回到当年、感受时与势,而非站在事后旁观角度分析,进而形成概率思维,并将概率思维运用于当下的投资决策。“真正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是相信历史、相信概率、相信逻辑,不能太多地强调‘这次不一样’”凌鹏说。
凌鹏认为,A股以2005年为界,之前是“蛮荒年代”,之后步入“现代社会”。该书以2005年为起点复盘之后17年的历史。这17年分为3个阶段:2005年—2009年的“周期为王”,2010年—2015年的“成长致胜”和 2016年—2022年的“茅宁共舞”。这3个阶段非但“主角”不同,连方法论都有差异,但当中又有着不变的共性。通过复盘历史,该书助力投资者顺应时代,构建切实可行的投研体系与投资框架。
该书共五章,采取总—分—总的模式。第一章先论述为什么选择2005年作为起点、2005年之前的A股和2005年之后的A股;第二章复盘2005年—2009年的行情,主流的方法论是“投资时钟”;第三章复盘2010年—2015年的行情,主流的方法论是“互联网思维”;第四章复盘2016年—2022年的行情,投资者摒弃行业之分,唯龙头是举;第五章总结过去17年不变的规律,分别是周期、估值和人性。第二章至第四章几乎对应凌鹏职业生涯的3个阶段:“周期为王”的年代在申万打造体系;“成长致胜”的5年在两家公募机构任职;“茅宁共舞”时期进行创业,在每个阶段都有探索和沉淀,冷暖自知。
2025年9月22日的《中国证券报》头版刊发《一揽子政策显效 资本市场向好势头持续巩固》报道。正身处其中的股民,有人畅想A股未来点位,有人通过“预测未来”,进行投资决策。“以打德州扑克为例,下一步行动是根据自己手中已拿到什么样的牌来决定,而不是猜测未来发什么牌。通过投资研究,搞清楚手中究竟拿着何种牌”,凌鹏说。这与查理·芒格在访谈中所说,“沃伦·巴菲特和我所做的,不是靠成功地预测宏观经济”“既然市场无法预测,何不在能力圈内,买入好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处。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应当相信,市场不会亏待在喧嚣中守住常识、在波动中守住耐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