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来自基层教育局局长的思考与答卷

被“催更”的“命题作文”
2025年10月17日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凌凤

〚 〛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提到教育,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既决定了我们的现在,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也自然成为重中之重。

在诸多讨论教育的书籍中,近日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随笔集《教育之心》只能说是沧海一粟,但它不同于专家学者的理论高峰,也区别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细枝末节,它是一个基层教育局局长、大连市金普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建昌把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思考,呈现的是最直观的当前教育样态的根系生长。

这部近20万字文风贴近走心、真诚质朴的教育随笔记录了吴建昌从一个门外汉怯怯走进教育“大观园”的所思所想和心路历程,也是他针对教育界面对的多个热点问题,给出的最接地气的回答。

说到成书过程,吴建昌笑了,“写这些,初时还只是我的个人爱好,可在拥有160多位成员的‘校长工作群’里引起大家的共鸣之后,就开始坐等‘更新’,晚了还会被‘催更’,甚至还有校长出题让我写,说实话,是个有点儿‘痛苦’的产出过程”。

写教育随笔,对吴建昌来说,是多年的习惯延续,但更是他与辖区校长们的“花式沟通小技巧”。“我们需要会议、文件这种传统、正式的交流方式,但我总希望能有更亲近、更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沟通方式。”于是,辽宁大学中文系出身的吴建昌选择了“写作文”。

2019年6月,结束了12年的乡镇街道工作,吴建昌被组织安排到金普新区教育局工作。接触教育工作后的一些感悟、思考抑或苦恼、困惑都被他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渐渐地,吴建昌开始尝试拿出其中的部分篇目与校长们分享。活泼有趣、清新自然的文风,真实坦诚、见字如面的态度,再加上平等对话、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同理共情的用心,使这些“小作文”在“校长工作群”中引发了积极的探讨与反馈。“这也正是我希望的,我希望通过一篇篇文章,与校长们交流,并通过校长们和全体老师共同探讨教育面临的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局校同心、共赴使命的目的。”

这几年,吴建昌陆陆续续和校长们探讨了很多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由问题引发话题,由话题生成专题,吴建昌和校长们以笔为媒,交流的内容不断延展,研讨的问题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校长和老师参与其中,他们在交流中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并肩前行,彼此间都有收获。例如,“班主任”这个话题,分量很重,吴建昌共写了4篇文章,代表了他不同时期对于班主任的理解。特别是最后一篇《假如我是一名班主任》,以第一人称站在班主任的角度,重新审视班主任工作,把班主任老师从“圈外人”变成“圈内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一线老师的好评。

“三个明白”的新一轮开始

《教育之心》的完成不是偶然为之。

在书中《等级意识》一文中,吴建昌提到了他的老领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经手的工作就是你的专业,不学习不思考,念什么专业都是白扯。”吴建昌不仅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穿透式研究”,也将之实践在他所有的工作中。

大学毕业后,吴建昌在金州区委政策研究室工作了4年,工作内容主要是研究经济政策,是他完全陌生的领域。当时没有网络,除了所在单位领导同事给予的指导,报刊便成为吴建昌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凡是有价值的文章,他全部收集起来,做成剪报,反复学习。

学明白,想明白,写明白,三个“明白”缺一不可。

后来,吴建昌到街道工作,也利用业余时间写了十几万字的贴近性、可读性、文学性强的随笔,这也让他成为成熟的专栏作家,后来这些随笔精选后以“基层”为题正式出版,得到社会多方的良好反响。而到教育局工作,是吴建昌新一轮“三个明白”的开始,对校长角色的理解、对班主任角色的理解、对家校关系的理解、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对高品质课堂的理解……几年下来,林林总总。

“很多人身处基层,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习惯被动接受来自上边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总认为那些教育高度、那些教育理念是人家教育名家、教育大家的事。但教育工作研究和实践的样本是学生。这一样本紧紧锁定所在地区的教育,同样可以形成精彩纷呈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吴建昌很严肃地说,“金普新区由4个地区合并而来,学生体量最大,居民构成最复杂,若论教育样本,其丰富性是很多地区不具备的。因此,我们更要思考,不能接受‘嗟来之食’”。

在吴建昌看来,他写下的近20万字的教育随笔,是工作心得,是复盘笔记,是精进业务非常好的方式。有些观点可能不准确、不全面,甚至很稚嫩,但它们却是真实的。

给教育人打个样儿

当问及这本书的意义时,吴建昌很平静,表示这本书只是关于教育研究的书籍“+1”,而《教育之心》的扉页上写着的“献给热爱,献给赤子之心”,也许应该是吴建昌之所以完成这本书的最佳注脚。

为了完成这些随笔,工作繁忙的吴建昌只能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几乎每个周六下午,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坐在办公桌前,这是他难得的“创作”时间,有时甚至要写到晚上9时。“占用的时间长了,我老婆开玩笑说我是‘怪物’,可我觉得,文章是有生命的,是沉甸甸的存在,它应该是完整的,我要对自己的文字与观点负责。”吴建昌说,“我理解的教育工作,是每个人都应该拿起笔,每个人都欠‘进步教育’一本书。写出对教育的感悟与理念,每一个育人的精彩故事与瞬间,这是教育人应有的责任,也是教育人的工匠精神与情怀。我先给大家打个样儿,我相信我只是一朵浪花,身后会是无尽书海。”

在采访中,吴建昌提到了一个观点,“其他所有行业都可以不写文章,但教师不可以不写,校长不可以不写,教育局局长不可以不写”。吴建昌认为,教育写作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伴随终身的工作习惯。一方面是通过写作可以不断地反思、提升;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当下现状,发出一种积极应对的专业声音。“教育是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但当下社会却缺少对这一专业应有的敬畏,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对教育评头论足,谁都能给教育‘开方儿’,我们要成为真正的内行,才能分清真假,才会保持教育的笃定,才会发出教育应有的声音。通过写教育随笔而发声,也算是一种身体力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