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丽霞〛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随之涌现,相关部门也将对职业病目录不断调整,随着职业病类别不断扩充,我国职业病分类将更加细化,职业病防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将不断提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张丹丹表示,首次将“创伤后应激障碍”纳入《目录》,不仅回应了高压职业群体(如警察、医生、应急人员等)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推动了我国职业病防治保障制度从“以体力性伤害为主”向“身心健康统筹治理”转变。“让劳动者手腕不再疼痛,让救援者心灵不再负重”——这不仅是新版职业病目录的立法初衷,更是健康中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文关怀。
腕管综合征:
从预警信号到不可逆损伤
数据显示,我国视频终端及重复作业劳动者中,腕管综合征患病率高达12%至15%。新规明确,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诊断需满足三大条件:连续3年以上从事腕部重复或用力作业的职业史、出现手指麻木握力下降等功能障碍、神经电生理或超声检查证实神经受压。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职业病主任医师于洋指出,该病集中高发于船舶制造、电子设备组装、汽车制造等领域,政策限定当前覆盖范围为制造业工人,暂未包含办公室及使用鼠标人群。
“许多人误以为手腕麻木是小毛病,按摩几下就能好。”于洋说,腕管综合征发展到晚期会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典型症状表现为:夜间或清晨手部麻刺感,需甩动缓解;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桡侧半麻木;后期出现握力下降、大鱼际肌萎缩等。用人单位应合理组织和安排工作任务,减少劳动者手腕部重复作业频率,为劳动者提供符合人体工效学的劳动保护。制造业劳动者自身应保持正确手腕部工作习惯、减少手腕部过度用力、降低手腕部重复作业频率。工间休息时,可适当做手腕部放松活动,或局部按摩,缓解肌肉疲劳。业余时间应避免手腕部过度活动产生腕部损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
构建三级防御体系
新版目录首次将创伤后应激障碍纳入保障,覆盖对象包括人民警察、医护人员、消防员等应急救援人员。于洋说,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状况,是指个体受到严重创伤事件时引发的持续性精神障碍,通常是由经历一些可怕的事件或创伤而引发的。典型症状有:暴露于创伤性事件、存在事件后侵入性症状、回避创伤相关刺激、认知和心境的负性改变、警觉性和敏感性明显提高,上述症状产生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的数天至半年,且反复出现持续一个月以上。只有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救援人员出现上述症状,才能被认定为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
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应面向所有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救援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应激相关障碍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开展针对性演练,提高参与救援人员对突发事件及应激相关障碍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突发事件后,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为参与处置的相关人员提供针对性心理援助,对可能出现症状的个体进行随访等。
于洋说,虽然普通职场压力不同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但若出现持续情绪失控、睡眠障碍或社会功能受损,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