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其具有明确的职业关联性,与劳动条件、劳动者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强度等密切相关。

早期能防,却总被漏查 职业病,莫等确诊才后悔

2025年09月17日


我国自1957年首次发布《关于实行“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方法”的规定》以来,职业病目录已进行过4次较大调整,疾病种类也从14种增至135种。今年的调整是时隔12年后的再次更新——8月1日,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正式实施,此次调整首次增设“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和“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两大类别,将制造业工人的腕管综合征(俗称“鼠标手”)及应急救援人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纳入法定职业病保障体系。一项影响千万劳动者的新规落地,职业健康防护网首次延伸至肌肉骨骼与精神健康领域。本期《深读·关注》版全面梳理关于我国职业病的相关知识,从法律定义、常见类型、发病特点、诊断与保障等方面逐一解读,以期相关从业者多了解,早预防。

法律层面的定义与范围

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需符合以下条件:

1.主体特定

必须是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含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的员工)。

2.职业关联性

疾病必须是在职业活动中产生的,与工作岗位的有害因素直接相关,如长期接触粉尘导致尘肺,因工作接触化学毒物引发中毒等。

3.列入法定目录

需属于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部门制定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的疾病。

常见类型及典型致病因素

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职业病风险,以下是几类高发类型及典型案例:

1. 尘肺病(常见的职业病之一)

●致病因素: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如煤矿的煤尘、金矿的岩尘、水泥厂的水泥尘、纺织厂的棉尘等,粉尘在肺内沉积导致肺组织纤维化。

●高发行业:煤矿开采、金属矿山开采、建筑施工(水泥搬运)、陶瓷制造、纺织业等。

●典型症状:早期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随病情进展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导致肺功能衰竭,且病程不可逆,需终身治疗。

2. 职业性化学中毒

●致病因素:接触各类有毒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刺激性气体等。

●高发行业:化工行业、冶金/电镀行业、农药生产及使用行业。

●典型症状:因毒物类型不同而异,如苯中毒可损伤造血系统,导致白细胞减少、贫血,甚至白血病;铅中毒可引发腹痛、贫血、神经系统损伤,如头痛、失眠、肢体麻木。

3. 职业性皮肤病

●致病因素:接触强酸、强碱等刺激性物质、染料、树脂、化妆品原料等致敏物质,或长期摩擦、日晒、潮湿等职业环境影响。

●高发行业:化工、印染、电镀、建筑(接触水泥)、餐饮(长期接触洗涤剂)等。

●典型症状: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瘙痒、脱皮,严重时出现溃疡、皮肤增厚(如“水泥 dermatitis”——水泥接触导致的慢性湿疹)。

4. 职业性噪声聋

●致病因素:长期在噪声强度≥85分贝(dB)的环境中工作,听觉器官持续受损伤。

●高发行业:机械制造(如冲压、锻造)、纺织(织布机噪声)、交通(铁路/机场工作人员)、建筑施工等。

●典型症状:早期表现为“耳鸣”,如嗡嗡声;听力下降,听不清别人说话,尤其在嘈杂环境中,随暴露时间延长,可能发展为永久性耳聋。

5.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致病因素:接触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放射性同位素等。

●高发行业:医院放射科、核工业(如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开采/加工)、科研机构(从事放射性实验)等。

●典型症状:短期大剂量照射可引发急性放射病,如恶心呕吐、脱发、造血功能障碍等;长期小剂量照射可能导致慢性损伤,如白血病、甲状腺癌等恶性肿瘤或白内障。

6.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

●致病因素:长期不良工作姿势,如久坐、久站、低头;重复动作,如流水线工人反复操作;负重作业,如搬运工等,导致肌肉、骨骼、关节损伤。

●高发行业:办公室(久坐办公族)、制造业流水线生产(如电子厂组装工)、物流(搬运工)、建筑(瓦工、木工)等。

●典型症状:颈肩腰背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腕管综合征(如“鼠标手”)、膝关节劳损等,常伴随僵硬、活动受限。

职业病发病特点

●潜伏期长:多数职业病不会立即发病,一般是长期接触有害因素后逐渐显现,如尘肺病可能在接触粉尘5年至10年后才出现症状;职业性肿瘤甚至可能潜伏数十年。

●不可逆性:一旦发病,病情往往难以逆转,如尘肺病导致的肺纤维化无法恢复,噪声聋的听力损伤难以治愈,治疗多以缓解症状、延缓进展为主。

●群发性:同一工作环境中,接触相同有害因素的劳动者可能集体发病。

●可预防性:通过改善劳动条件、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耳塞,穿防护服,定期体检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职业病的发生风险。

职业病的诊断与保障

●诊断流程:劳动者需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由省级卫生健康部门批准的医院或机构)提出申请。

●需提供材料:职业史、既往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等。

●诊断依据:结合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现场危害因素调查,由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医师集体诊断。

●权益保障:若被确诊为职业病,劳动者可认定为“工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如医疗费用报销、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津贴等。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的,相关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劳动者若对诊断结果有异议,可向省级卫生健康部门申请鉴定,对鉴定结果仍有异议的,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职业病的预防关键

●用人单位: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及时发现并控制危害,如安装通风除尘设备、降低噪声强度;对劳动者进行岗前、岗中、离岗职业健康培训;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检查。

●劳动者:主动了解工作岗位的有害因素,严格按要求佩戴防护用品;定期参加职业健康体检,若出现不适症状,如持续咳嗽、听力下降、皮肤瘙痒等,及时向单位报告并就医,留存相关证据。注意工作与休息平衡,避免长期过度劳累,如定时起身活动,缓解颈肩腰压力。

职业病是职业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健康风险,其核心是“职业关联性”——预防的关键在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共同重视:用人单位需落实防护措施,劳动者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若怀疑可能患职业病,需及时通过正规渠道诊断并维护自身权益,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健康损害。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