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脚底板”到“云端”的执行突围

2025年09月16日

张海川接待来访群众,认真听取当事人诉求和建议。受访单位供图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刘春鹏〛

9月的普兰店,秋风挟着稻香轻叩法院大楼的玻璃幕墙。普兰店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张海川站在执行指挥中心的电子屏前,看着实时滚动的案件数据——执结率97.6%,案款发放平均时长12天,数字大屏的冷光映着他眼角的细纹,却掩不住他眼里的光。这是他在执行局工作的第7年,也是他与“执行难”死磕的第7年,他在“执行难”的山峦上凿出了一条通途。

一场“破冰”改革后的巨变

2018年底的跨年夜,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时刻。晚上8时,张海川从办公室出来,不经意间回望执行局办公区,灯光仍旧亮在那里。他听到——“我在整理卷宗材料,一上班就得归档。”“我刚接个案子,申请人心急火燎电话都打爆了。”“我倒想陪老爸看元旦晚会,可马上要搞拍卖。”窗外是万家团圆,办公楼里的灯光却像根细针,扎得张海川心口发疼——这样的执行模式,还能撑多久,必须要做出改变。彼时,每个法官年均办案超400件,每案30多个节点,日均接听40通电话,新收案件却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新年上班第一天,张海川便将《执行机制改革方案》摆上院党组案头。这场被称为“破冰之旅”的改革,以全省首个实体化运行的执行指挥中心为起点,将分散在法官手中的查控、外勤、质控等事务集约管理,让一人包案转向团队作战。曾经每天微信步数超3万步的张海川,如今更多时间坐在指挥中心大屏前调度节点;曾经东奔西走的法官们,终于能坐下来研判案情、与当事人细致沟通……2019年改革元年,普兰店区法院办结7141件执行案件,结案率跃升至97.01%,从全市垫底一跃成为全省头部。

用“数字系统”破解执行难

指挥中心解决了“人案矛盾”,却没解决“空间局限”。“能不能像查快递一样看案子进展?”“填个信息就能立案,不用来回跑法院?”面对当事人的呼声和群众的期待,张海川一鼓作气,开始了第二次突围——张海川带着团队搬进了临时搭建的“数字作战室”。墙上贴着白板,密密麻麻写着“立案—查控—处置—归档”的全流程节点;桌上堆着一摞案卷,他们要把上百个执行案件的流程拆解成“零件”。

2023年4月,作为大连试点法院,普兰店区法院“数字执行”系统上线运行——立案短信自动推送办案法官信息,查封财产实时通知权利人,视频接谈一键连通,电子卷宗随案生成……系统把执行流程拆成18个功能区67个节点,每个节点都设了“倒计时”:网络查控必须在2天内发起,传统查控5天内反馈,案款支付从平均25天压缩到12天。曾经需要往返法院五六趟的流程,如今“拿起手机见法官,坐在家中等案款”。

当然,数据见证着改变,也最有说服力:系统上线后,执结率提升20%,案件办理用时压缩30%,案款支付周期缩短50%,归档速度提升70%。那些曾经冰冷的数字,变成了当事人眼里的光。

从为个案“破题”到为制度“立标”

2024年初,一桩优质资产的盘活考验着改革成色,这场关乎44.9亿元新能源项目的突围战,将张海川的改革推向新高度。

由于原企业涉及执行案件被查封,且原案执行程序两次网拍均无人竞买,资产盘活陷入僵局。张海川敏锐捕捉破局之法:“变单一程序为执破融合,改孤军奋战为府院协同。”在普兰店区委统筹下,全国首个“执破融合合议庭”应运而生,工商税务等部门协同发力。依托“数字执行”的高效筛查功能,张海川的团队一周内完成企业财产全景扫描;借助区委政法委牵头成立的专项工作组,工商、税务、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动发力,资产托管、审计评估、职工安置等问题同步推进。从2月裁定受理破产清算,到6月完成资产交接,仅用4个多月,这座“沉睡”的优质资产被成功激活,44.9亿元新能源项目签约落地。该案探索出“数字赋能执破一体”的新路径,打通了涉企案件“执行僵局—破产再生”的转化通道。

“这个案例的意义,远不止盘活一个企业。”辽宁省高院执行局负责人评价,“他探索出‘执破融合’的大连模式——通过数字赋能打通执行与破产程序壁垒,以府院联动整合多方资源,为存量资产盘活、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目前,该案例已入选全省法院2024年第二季度服务保障三年行动典型案例。

在普兰店区法院档案室,2018年的执行案卷封皮已微微泛黄,而新归档的电子卷宗正闪烁着幽蓝的光。两种载体间,是一个执行法官用7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执行工作的系统性重构:从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迭代到数字执行,从一人包案到执破融合。

“执行难,难在最后一公里;执行易,易在一以贯之。”面对记者,张海川的目光依然坚定,“新时代的执行法官,既要当破解难题的‘破冰船’,更要做护航发展的铺路石。只要群众的需求还在,我们的脚步就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