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捕捞曾是人类向大海索取资源的主要方式,如今,新一代的牧海人正在用生态养殖的全新生产方式与海洋共生共荣,实现传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大连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秦强介绍,近年来,大连市高标准建设海洋牧场,同步推动近岸海域低标准养殖设施更新淘汰,建设起现代化的海上“蓝色粮仓”。一个又一个海洋牧场让大连的“蓝色粮仓”越来越丰盈。2024年,大连海参年产量8.2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28%;虾夷扇贝产量16.8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90%;裙带菜产量17.8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70%。
大连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海洋。
这里曾经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超大型油船、第一艘航母等90多个“第一”。
大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海工装备、船舶制造都是传统优势产业。可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技术更新迭代的竞争,即便是传统优势产业也很难再现上世纪的高增长。大连金州重型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等老牌国企在激烈的竞争中渐渐落在下风,甚至连续多年亏损。面对传统产业既要发展又要转型的压力,大连该如何出招?
2022年5月,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拉开重组序幕,整合金重公司和大橡塑公司,成立新的大连重工装备集团。2024年8月,大连市委、市政府推动大连重工装备集团与瓦轴集团整合,进一步提升整体竞争力。经过两轮重组,大连重工装备集团稳步迈向多品牌、产业相关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发展目标。重组整合3年来,企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7%。今年上半年,大连重工装备集团实现营收118.7亿元,同比增长11.1%;利润同比增长17.2%。在大连重工装备集团泉水临海重型装备研制基地,大连重工副总裁陈杨指着远处的起重设备说:“这里正在安装的是港口最常用的智能化连续卸船机。整体安装完成后,通过我们工厂的码头装船运输到港口,调试后就能投入使用。”
要实现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只有海工装备企业的重组与重生还远远不够。如何获得大型船舶制造这颗产业发展皇冠上的明珠,成为摆在大连工业企业面前的又一道必答题。造船是综合了机械、电气、冶金等技术的重型工业,一艘普通的散货运输船通常需要14个月左右才能完工,而大型船舶的制造周期更为漫长。在船舶制造的产业链中,曲轴与发动机是两个关键要素。
大型船用曲轴是船用柴油发动机的关键零部件之一,是船舶工业的战略性产品。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生产制造大型船用曲轴的能力,只能依赖于进口,不少造船企业“船等机、机等轴”的现象十分严重。大连重工装备集团旗下曲轴公司副总经理郎雪刚说,曲轴公司2024年成功研制了全球首支、世界最大24000TEU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用曲轴,从曲轴毛坯、加工制造工艺到整体热装及加工全部实现国产化,彻底打破了国外大型低速船用曲轴的长期垄断,几代人“国轮国机”“国机国轴”的梦想成为现实。预计曲轴公司2025年销售收入超6亿元,年产能一举跃升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
大连发展的最大动能在海洋。
这里有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柴油机等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大连市“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在手订单量”三大指标国内领先。
有了曲轴就能造出更大、更先进的发动机,海上行驶的大船往往是能源消耗的大户,单一燃料很难完全满足航运业的需求。燃料的不确定性使得船东往往会根据船型、航线和船队结构选择最佳解决方案。无论是传统的柴油还是新型的天然气,从来没有哪一种燃料在航运中占据绝对优势。加上航运业面临从传统燃料向清洁燃料转型的压力,发动机制造商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组合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甲醇、氨都已成为驱动船舶的重要燃料。
“‘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是我们的研发理念。”大连中车柴油机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毅聪说。2024年11月,柴油机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取得中国船级社(CCS)型式认可证书。无论是在功率等级、经济性、排放标准,还是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上,该发动机都展现出了中国制造的先进水平。目前,这台发动机已经应用在国内首艘氨动力港口作业船上,为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发动机获得认可证书,将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创新升级,进一步增强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