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头版头条聚焦大连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加快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大连逐浪

2025年09月16日

经济日报调研组

北纬39度,寒暑交界的黄金地带,是最适宜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生长的纬度之一。辽宁省大连市就坐落在这一纬度上。海域面积3.0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2211公里、海岛538个,这里是我国大陆岸线最长的城市……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连考察时强调,要顺应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加快培育海洋工程制造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海洋开发能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总书记的殷切期待,为大连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11月,国务院批复《大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大连“现代海洋城市”的城市性质。中共大连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六个建设”目标任务,其中包含“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

客观地看,在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科技创新支撑力、海洋产业结构等方面大连还在探索完善,有的经济指标也并非遥遥领先。但大连奋起直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目标,大连向海,正在破浪前行。

产业强海

资源禀赋转化发展动能

大连这座城市因海而生,产业发展自然也要向海而行。大连海洋的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海洋渔业、船舶制造、海洋化工等产业贡献突出、优势明显,已经成为当地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基底。可是,与先进地区相比,大连海洋经济总量偏小,新质生产力培育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不快,海洋发展潜能还没有充分释放。面对这样发展局面,大连怎样破局?

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熊茂平说:“大连市委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工作思路,在市级层面抓好统筹谋划。对照总书记要求找差距、查不足、明方向、抓提升。不提新口号,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2024年,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突破4500亿元。

大连发展的最大潜力在海洋。

这里有“蓝色粮仓”,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32处,数量和规模居全国首位,海水养殖产量保持全国第一,远洋渔船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

鲜爽弹韧的鱿鱼丝、翠绿厚实的裙带菜、肥厚弹牙的海参……大连人习惯把这些海产品称为海珍品。从捕捞到养殖,一代代大连人靠着这些海珍品树立起渔业的良好口碑。传统的渔业正在新的发展理念下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平岛岸边出发航行二十多分钟,就能到达北纬39度灯塔坐标。这里是大连市普兰店区平岛海域鑫玉龙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也是辽参的核心产区。这里出产的海参腹足密实,品相精美,是国家级地理标志认证产品。

大连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海洋牧场项目执行负责人魏东说:“我们的海洋牧场通过人工鱼礁投放、海藻场和海草床修复等措施,构建起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海藻成为海参天然的食物。海洋牧场的海参不再需要人工投喂饲料,只要实时监测海水水质、温度,定期观测生长情况。”在海参养殖区,渔民随手捞起一只海参,长度已经与成年人的手掌相当。魏东告诉记者,这片区域的海参已经养殖了3年,再过1年就能上市销售了。今年,公司试验养殖海胆也获得了成功,明年会在海洋牧场扩大养殖面积。捕捞曾是人类向大海索取资源的主要方式,如今,新一代的牧海人正在用生态养殖的全新生产方式与海洋共生共荣,实现传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大连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秦强介绍,近年来,大连市高标准建设海洋牧场,同步推动近岸海域低标准养殖设施更新淘汰,建设起现代化的海上“蓝色粮仓”。一个又一个海洋牧场让大连的“蓝色粮仓”越来越丰盈。2024年,大连海参年产量8.2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28%;虾夷扇贝产量16.8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90%;裙带菜产量17.8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70%。

大连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海洋。

这里曾经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超大型油船、第一艘航母等90多个“第一”。

大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海工装备、船舶制造都是传统优势产业。可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技术更新迭代的竞争,即便是传统优势产业也很难再现上世纪的高增长。大连金州重型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等老牌国企在激烈的竞争中渐渐落在下风,甚至连续多年亏损。面对传统产业既要发展又要转型的压力,大连该如何出招?

2022年5月,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拉开重组序幕,整合金重公司和大橡塑公司,成立新的大连重工装备集团。2024年8月,大连市委、市政府推动大连重工装备集团与瓦轴集团整合,进一步提升整体竞争力。经过两轮重组,大连重工装备集团稳步迈向多品牌、产业相关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发展目标。重组整合3年来,企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7%。今年上半年,大连重工装备集团实现营收118.7亿元,同比增长11.1%;利润同比增长17.2%。在大连重工装备集团泉水临海重型装备研制基地,大连重工副总裁陈杨指着远处的起重设备说:“这里正在安装的是港口最常用的智能化连续卸船机。整体安装完成后,通过我们工厂的码头装船运输到港口,调试后就能投入使用。”

要实现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只有海工装备企业的重组与重生还远远不够。如何获得大型船舶制造这颗产业发展皇冠上的明珠,成为摆在大连工业企业面前的又一道必答题。造船是综合了机械、电气、冶金等技术的重型工业,一艘普通的散货运输船通常需要14个月左右才能完工,而大型船舶的制造周期更为漫长。在船舶制造的产业链中,曲轴与发动机是两个关键要素。

大型船用曲轴是船用柴油发动机的关键零部件之一,是船舶工业的战略性产品。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生产制造大型船用曲轴的能力,只能依赖于进口,不少造船企业“船等机、机等轴”的现象十分严重。大连重工装备集团旗下曲轴公司副总经理郎雪刚说,曲轴公司2024年成功研制了全球首支、世界最大24000TEU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用曲轴,从曲轴毛坯、加工制造工艺到整体热装及加工全部实现国产化,彻底打破了国外大型低速船用曲轴的长期垄断,几代人“国轮国机”“国机国轴”的梦想成为现实。预计曲轴公司2025年销售收入超6亿元,年产能一举跃升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

大连发展的最大动能在海洋。

这里有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柴油机等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大连市“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在手订单量”三大指标国内领先。

有了曲轴就能造出更大、更先进的发动机,海上行驶的大船往往是能源消耗的大户,单一燃料很难完全满足航运业的需求。燃料的不确定性使得船东往往会根据船型、航线和船队结构选择最佳解决方案。无论是传统的柴油还是新型的天然气,从来没有哪一种燃料在航运中占据绝对优势。加上航运业面临从传统燃料向清洁燃料转型的压力,发动机制造商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组合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甲醇、氨都已成为驱动船舶的重要燃料。

“‘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是我们的研发理念。”大连中车柴油机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毅聪说。2024年11月,柴油机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台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取得中国船级社(CCS)型式认可证书。无论是在功率等级、经济性、排放标准,还是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上,该发动机都展现出了中国制造的先进水平。目前,这台发动机已经应用在国内首艘氨动力港口作业船上,为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发动机获得认可证书,将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创新升级,进一步增强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