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报纸,两代人的岁月印记

2025年09月05日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周爱娜

做媒体通讯员28年,发表上千篇报道,如今尽管已经退休,仍是深受媒体人尊敬与信赖的“新闻老兵”——今年62岁的杨欢,退休前是大连市友谊医院的工作人员,凭借细腻的笔触、专业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在业界有口皆碑。她的母亲生前更因对读报、剪报有浓厚的兴趣,被评为“《大连日报》终身读者”。近日记者来到杨欢家中,聆听她的回忆:一张报纸,两代结缘的故事画卷在眼前延展,温馨而隽永——

仔细回忆了一下,我与《大连日报》的缘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启。那时报纸还叫《旅大日报》,是小张的版式。打我记事起,家里就常年订着这份报,油墨的香气成了生活里熟悉的味道。我的第一篇稿子就发表在这张报纸上,那时我不到10岁,至今记忆犹新。稿子的标题是《商品包装要名副其实》,讲述我买了一袋包装上写着酥心糖,打开后却发现是普通硬糖块的经历。文章篇幅能有现在的五香豆腐块那么大,真的称得上是“豆腐块”。尽管并没有稿费,但心里那种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那张报纸被我小心翼翼地夹在日记本里,珍藏了很久。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我开始负责医院的宣传报道工作,也成为媒体通讯员。回首那段日子,特别感谢老记者栾姐,她对我写的每一篇稿子都认真修改。每次稿件见报后,我都会仔细对比原稿和见报稿,研究栾姐修改了哪些地方,为什么要那样改。正是在这样的琢磨与学习中,我的写作水平有了飞速提高,从最初的百字小短文,到逐渐能写出上千字。在做通讯员的28年的时间里,我在《大连日报》发表的文章超过了1000篇。而我也亲身见证了稿件传递方式的变迁——从最初的邮寄稿,到后来的传真,再到如今的电子邮箱、QQ、微信传稿,每一次变化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我深知,没有《大连日报》的培养和历练,就没有我今天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的这份荣耀。

母亲于崇兰对读书读报有着浓厚的兴趣,更是《大连日报》的忠实读者。退休后,她订阅了多种报纸,剪报成了她最大的业余爱好。也因为剪报这个爱好,母亲曾接受过《大连日报》的采访。在《大连日报》创刊60周年的晚会上,母亲还和著名导演、作家杨道立女士一起,在广电中心的舞台上接受了现场采访。当时的报社总编授予母亲“《大连日报》终身读者”的称号,并为她提供免费赠阅《大连日报》的待遇,这让母亲一直倍感珍视。

如今,《大连日报》即将迎来80岁生日,母亲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们与《大连日报》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份报纸早已不只是一份读物,她更像是一位陪伴我成长的老友,见证了我的生活点滴,也记录了时代的发展变迁。

征文启事

1945年11月1日,《大连日报》创刊。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最早的城市党报之一,如今,《大连日报》已走过80年的历程,成为大连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藉此,本报举办主题征文,诚邀广大读者、作者以“给大连日报的一封信”为主题,写下与《大连日报》的故事,用文字诉说这份独特的缘分。

来稿要求:

1.文体不限,书信、散文、随笔、访谈均可,题目自拟。

2.内容真实,情感真挚,建议中肯,字数千字以内。

3.文末请附作者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及详细通信地址。

投稿邮箱:dlrb80@126.com

邮寄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162号大连新闻传媒集团1304室“80周年征文”办公室收

邮政编码:116022

征稿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10月10日(寄件以邮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