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他是“大体老师”

2025年09月05日

徐婷婷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杨旭

2024年9月,一场静穆而特殊的告别仪式在大连大学医学院举行。肃穆的礼堂里,师生们手持白菊,无声列队,目光深处满含敬重与不舍——他们正送别老教授张德禄同志。走完九十三载人生路,张德禄给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课”却刚刚开始:他化身为医学生们最珍贵的“大体老师”,用沉默的躯体续写生命的教育。他生前的话犹在师生耳畔:“我是一个解剖学教师和解剖学研究者,理应如此,责无旁贷。”

烽火淬炼:少年的赤胆与仁心

年幼的张德禄,早早尝尽了家国苦难的滋味,爱国、救亡像烙印一样刻在少年的心头。1947年冬,张德禄怀揣着国仇家恨,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凭着骨子里的坚定与勇敢,炮火纷飞中,他飞快成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火线入党。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没有磨灭他作为战地卫生员救死扶伤的信念。绷带染血、药箱沉重,年轻的肩膀扛起的,是战友的生命,更是胜利的保障。

战火为张德禄淬炼出一颗对生命无比珍视、对奉献义无反顾的心。

讲台耕耘:解剖台上的敬畏与传承

硝烟散尽,张德禄放下了枪,拿起了教鞭。他来到大连大学卫生学校(大连大学医学院前身),在解剖组胚学教研室的讲台上一站就是近二十年。

从战地卫生员到解剖学教研室副主任,身份转变,初心未改。学生们记得他严肃面容下的温和目光,记得他指着解剖图谱时那份近乎虔诚的认真。张德禄常说:“医者之眼,要能穿透皮肤,看见生命的精妙;医者之手,要能感知冰冷器械下的温热灵魂。”

这份对生命的深刻敬畏,融入张德禄的精神世界,也通过他在一代代学生中传承。

以身化烛:生命落幕前最郑重的嘱托

2021年深秋的一天,张德禄坐在书桌前,提笔的手或许已有些颤抖,落下的字迹却力透纸背无比郑重:“我志愿献出自己的遗体,贡献给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捐给大连大学)。”

这并非一时冲动,作为一名毕生与人体结构打交道的解剖学教师和研究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大体老师”对于医学教育无可替代的价值。他深知,医学的进步,需要后来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这个“巨人”,有时就是一具沉默的躯体。

他甚至担心这份最后的“工作”受阻,在遗嘱里特意添上一笔:“希望家属不要干涉大连大学和教研室的工作。”这份超越生死界限的交付,让“奉献”二字有了最沉甸甸、最具体的模样。

无言丰碑:滨城大地上的精神回响

张德禄老师走了,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他留下的“特殊教材”,无声地诉说着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后来者的深切期许。消息传出,大连大学的师生们感慨万千:“这是张德禄老师以自己的一生,对‘崇高’作出的最好注解,也是他带给大连大学一堂最特别的‘思政课’。”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张德禄却奉献了两次。从青年战士的热血、杏坛师者的烛光到生命尽头那具静默的“大体老师”,这位老兵以脊梁为笔,以血肉为墨,在城市的记忆中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