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金普新区二十里堡街道赵家村村委会大楼里,总有一个身影在忙碌着:清晨,是他给楼上楼下的花草浇水、修剪;白天,是他在窗明几净的图书室里整理书架、为村民找书;傍晚或周末,他陪孩子们看书、写作业,或是组织文体活动……他叫王铭春,是一位年过花甲的退休教师,更是赵家村农家书屋的“灵魂人物”和村民口中的农家书屋“掌灯人”。这条为乡村播撒书香的坚守之路,他已默默走了近三十年。
守护一方
书屋成了“安全港湾”
王铭春对书的热爱,刻在骨子里。“小时候别人弄丢弄坏我的书,我会暴跳如雷。”20世纪80-90年代,王铭春在村小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兼校图书管理员,就让“村小”图书室成为当时金州区的样板,引来不少外校师生参观。
2015年春天,赵家村新村委会大楼启用。村党总支书记张连宝邀请退休的王铭春负责图书室的管理等工作。当时正值丹大高铁建设期,各种大型施工车辆在村中穿梭,四处尘土飞扬,家长们无不为孩子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担心。“把孩子们召集到村委会活动室玩,在图书室看书、写作业。”张连宝的想法与王铭春不谋而合。于是,农家书屋成了孩子们的“校外安全港湾”。王铭春还自费打车接送排练的孩子,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吃的。这份无私的守护,让区关工委领导调研后给予高度评价并在全区通报表扬。
服务入微
书屋浸润烟火温情
赵家村农家书屋从2015年4月下旬开始筹建。面对上级配发、捐赠和村委会遗留的约3000本图书,王铭春投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心血。由于很多书籍年代久远、破损严重,他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每天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用透明胶一页页粘好破损的地方,把变形压平,再用硬纸补上缺损部位。为了精准分类,他几乎读遍了每本书的前言和梗概。
在王铭春的字典里,服务没有边界。抽烟的村民来看书,他递上烟灰缸;刚从地里干完活手上沾泥的村民进来,他送上毛巾;借书回家的,他用纸包好书,再套上方便袋。他记得每位村民的阅读喜好,主动询问需求。最令人动容的是,他曾连续几年为年逾八旬、腿脚不便、后来双目失明的李玉英大娘送书上门,直到老人搬离本村为止。这些细微处的关怀,让书屋充满了人情味,成为村民心中温暖的“文化客厅”。
汇聚微光
同行者照亮乡野
王铭春深知,推广阅读非一人之功。在赵家村,他身边汇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五老志愿者”和热心村民。
王仁隆——从书屋的“小读者”,到如今的村宣传专干。学生时代的王仁隆就是王铭春的“小帮手”“小秘书”,在书屋学习的同时帮忙收拾卫生。毕业后,他被村里聘用,王铭春的角色反而转换成了他的“帮手”。邻里乡亲的电脑、手机出了问题都首先想到找他解决,他是村里公认的“热心肠”和“技术能手”。
王心仑——金州商业局退休的高级技工。他与王铭春因书屋结缘,经常义务为村里修理门窗、书架。王心仑将电脑设计融入传统木艺,其精美的古典家具微缩模型在村书画室展出。他个性内敛,却与王铭春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村里活动随叫随到,总是无偿出车出力。
包庆春——一个以卖豆腐、扫帚为生的农民,却有着省级比赛获奖的绘画功底和一副好嗓子。王铭春自2006年起鼓励、指导他唱歌,他虽不识谱,却凭着苦练模仿几乎达到专业水准。作为村里的“五老志愿者”,他积极参与村里活动,也是无偿出车服务的“后勤保障”。
正是这些“同行者”的点点微光,共同照亮了赵家村的文化星空。
无悔坚守
书墨香里写人生
本该在家颐养天年,王铭春却被农家书屋占据了大部分退休时光,一年到头周末和节假日几乎无休。即使有学校以4000元月薪聘请他重返讲台,他也考虑再三后婉拒了,只因他放不下自己心中这份“太阳底下光辉的、伟大的事业”——用阅读和文化浸润乡邻的心灵。
由于他整日在村委会忙碌,外来办事人员常常误以为他是村委会负责收拾卫生或打更的老头,而王铭春对此一笑置之。在他心中,赵家村村民服务中心每一盏亮到深夜的灯,书屋里每一次专注地阅读,活动室里每一次欢快的排练,都是他存在价值的最好证明。三十载书香路,王铭春用最朴实的行动,在小小的赵家村书写了一部关于坚守、热爱与奉献的生动篇章,成为金普新区全民阅读推广画卷中一抹温暖而亮丽的色彩。符宗文 王海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