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省百校千名学子 共赴今夏山海之约

——2025年金普新区“十百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2025年08月21日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郑鸿

“金普新区的人有生机,产业有生机,‘生机勃勃’四个字,可以概括我对金普新区的初印象。”今年暑期,大连金普新区举办2025年“十百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共吸引来自全国51个城市的140所高校的1842名大学生跨越山海而来,他们在中国第十个、东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的热土上,以脚步丈量振兴之路,用智慧浇灌理想之花。来自清华大学为先书院“齐悦大连”实践支队的带队教师李黄龙副教授在活动开幕仪式上的这句感慨,道出了十省百校千名学子的共同心声。

一封邀请函

山海关不住 学子聚金普

金普新区2025年“十百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共青团大连金普新区委员会联合区人才办、区机关工委和区人社局共同开展的。为了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走进金普,零距离感受国家级新区发展脉搏,金普新区团委充分发挥“金普新区在外学子联合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在外学子联合会的金普“联络员”,向全国十余个省市的高校发出邀请函,依托“全国大学生实习服务平台”,实现用人单位岗位发布、学生简历投递、双向选择、协议签订、实习证明开具等全流程线上管理,实现与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扬帆计划”和“返家乡”等实习实践活动“无缝连接”,既为在校大学生搭建了解发展形势、社情民意、发挥所学所长的平台,也为广大学子了解金普新区提供了全景式平台,为吸引聚集优秀大学毕业生来连留连打下基础。

金普新区2025年“十百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聚焦青年学子从“实习实践”到“就业创业”的全链条需求,在政策供给、岗位开发、创业扶持、生活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金普、爱上金普、扎根金普、建功金普。据统计,在今夏“十百千”活动中走进金普新区的1842名学子中,有83人参与定向课题、145人进入岗位实习,其中已有部分学子通过实践明确了返乡发展的意向,使企业找到了未来发展所需的人才,为城市未来发展积蓄了新的动能。

10个课题方向

共绘金普活力的全景图

来自清华大学的“齐悦大连”实践支队,是今夏各大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中最早走进金普新区的队伍之一。同学们走进SK海力士大连工厂,深入了解NAND闪存芯片精密复杂的制造流程;参观浩和食品,感受大连海洋食品产业的蓬勃生机;在大连数谷,体会金普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铿锵脚步……在座谈交流环节,听取了金普新区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的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人才引进政策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举措,支队长王彦鲁深有感触地说:“短短的参观考察,已经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金普新区开放包容的姿态、蓬勃发展的动能和不遗余力为青年人才搭建安心安业、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舞台的不懈努力。‘生机勃勃’,不仅是对金普新区发展活力的由衷赞叹,更是对这片热土上青年人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生动刻画。”2025年这个火热的暑假,像清华大学为先书院“齐悦大连”实践支队这样走进金普新区开展主题实地参观调研的各大高校的课题团队多达35支。

为了让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为学生成长与地方发展的“双向奔赴”,金普新区“十百千”活动特别设置了“课题实践”板块,深度结合金普新区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发展战略,精心设计了文化非遗、科技创新、教育发展、卫生健康、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装备制造、文旅商业、海洋经济、绿色科技十大方向的实践课题,鼓励学子带着问题深入金普新区,运用专业知识为金普新区发展贡献智慧。

于是,今夏的金普新区,从大连数谷、EX科技馆等高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到辽南面塑、金州漆艺等金普新区非遗基地的传统文化传承;从文旅融合脱贫致富的石河村、“山海共生转型样板”北海村的乡村振兴成果,到大连开发区医院、金普新区疾控中心等医疗健康一线的改革创新;从城乡接合部的社区养老服务大胆探索,到涉外旅游管理学校与金普新区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践,各类课题方向成为了高校学子深入认识金普新区的一把把“金钥匙”,学子们也在走进国家级新区发展建设第一线的同时了解了实际、增强了才干。

在金普新区海洋经济发展调研课题中,来自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连大学等5所高校的在校生,在深入原海生物大连有限公司、金石滩快乐海岸开展实践调研的基础上,以打造青少年海洋体验基地为视角,结合国家海洋经济战略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全面梳理了金普新区推动“青少年海洋体验基地”建设及多业态融合发展中的基础条件,以及国家与区域政策、产业环境等支撑要素。他们对标青岛、三亚等地成功经验,提出了构建多元协同发展机制、优化政策与生态保障体系等建议。同学们表示,在金普新区,看到了从海洋生物科技研发到海洋文旅产业的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蓝色经济链,深深感受到了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与活力,也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学习和事业发展方向。

442个实习岗位

让学生在开放前沿的社会实践中成长

今年暑假,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的华楠,走进金普新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参加实习。在这个上联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决策部署与政策导向、下接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平凡而又关键的枢纽岗位上,短短一个月的实习经历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这个怀揣教育梦想的师范生对教育行业原本朦胧的认知。实习期间,她在负责科室档案材料汇总的琐碎工作中,发现了一座蕴藏在众多档案、文件中的“宝山”:从国家层面出台的教育政策法规,到地方结合实际制定的实施细则;从学校针对特定问题制定的详细方案,到师生参与活动后的深刻感悟与反馈,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教育体系。透过这些档案,她看到了教育部门为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们对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关怀与责任,也在亲身参与对违规补课教师的处理中受到教育。她说:“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心灵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和未来的引领。通过这次实习,让我进一步明晰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教育这片广袤天地有了更为深刻、立体的了解。”

在今年的“十百千”社会实践活动中,金普新区团委联合金普新区党工委人才办、区直机关工委、区人社局等单位,以协同联动的顶层设计,确保活动“一盘棋”运作,面向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重点企业、街道社区、产业园区等广泛征集实践需求,共征集政务实践、基层见习岗位422个。其中,金普新区近20家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开放了294个综合管理、文秘档案、专项业务等岗位,让学子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基层治理体系和公共服务运行逻辑,深入参与金普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在不断实践中认识,在不断认识中实践,深化了对国情社情的掌握。

社区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直面群众的最前沿,更是青年学子了解与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金普新区此次共设置128个辖区街道、社区的基层实践岗位,将学子引向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使他们在服务“一老一小”、参与网格管理、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中,体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最基层落地生根,助力在校大学生上好就业实践“第一课”。

来自大连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阿拉伯语专业的张宇涵,今年暑假在金普新区马桥子街道杏林社区实习。从协助整理工作档案到参与各类活动、宣传,从调解邻里纠纷到组织老年活动,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关乎民生,使她对基层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实习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帮助年迈的独居老人办理生存认证。当办完后老人紧紧握住我的手反复道谢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也懂得了在平凡岗位上坚守的意义。”

山海回响

在更多学子心中播撒“向北看”的种子

短短的暑假即将过去,当千名学子带着在金普新区不同岗位上的历练、不同课题中的思考、不同路线上的见闻踏上归程,金普新区2025年“十百千”活动画上了阶段性的句号,但已经播撒在他们心中的来连留连的种子,却已悄然生根、发芽。

“对于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学子们来说,此次活动增进了对金普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了解,提升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不少金普籍学子通过实践活动,更加明确了未来返乡发展的意向,也建立了与家乡企业、政府的宝贵联系。从金普新区的角度看,‘十百千’活动有效增强了金普新区对在外学子的凝聚力,探索了一条‘以实践引才、以项目聚才’的新路径,营造了浓厚的‘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的氛围。”金普新区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金普新区团委负责人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集聚青年人才的创新之举,以超越传统招聘宣讲的单向输出的方式,进一步释放金普新区求贤若渴、拥抱青年的强烈信号,让全国各地优秀学子通过深度、浸润式的实践体验,在金普新区‘走进来’‘沉下去’,真切感受金普新区的发展机遇、产业生态与城市魅力。”

黄渤海的潮汐往复,见证着青春的奔赴与成长。这场盛大的山海之约,不仅关乎一次暑期实践,更是一个关于未来、关于人才、关于城市与青年共同成长的故事序曲。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金蕾表示:“金普新区产业基础好,传统支柱产业稳健,新兴产业活力四射;创新氛围好,科研平台助力青年学子释放创造力;人才政策好,人才公寓、创业补贴尽显‘青年优先’;自然环境好,山海相伴,兼具现代繁华与生态之美。通过今夏的‘十百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金普魅力’将加倍转化为金普新区引才聚才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