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郑鸿
进入8月以来,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社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频频聚焦大连金普新区,以一篇篇鲜活生动的报道,反映了金普新区发展建设的最新成果。
深化“三同”落地
助力内外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聚焦丹特生物
8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以《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观察》为题的综述,文中写道:
在大连丹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批木糖醇糖果刚刚下线,随即打包发往德国汉堡和中国上海,外贸和内贸在同一条生产线上交汇。公司董事长赵玉国说:“我们承诺‘同线同标同质’,即内销与出口产品共用智能化生产线,欧美标准和国标哪个要求更高就执行哪个,权威机构检测出口与内销产品同品质。”
丹特生物是大连金普新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全球率先研制并产业化生产完全木糖醇作为甜味剂口香糖的企业,产品畅销美国、德国等20多年,最高占据北美与欧洲口腔专用口香糖及压片糖市场70%份额。
作为健康糖果行业标杆企业,丹特生物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号召,着力推进“同线同标同质”的“三同”实践,将出口产品的高标准应用于国内“悦醒”品牌,确保国内外消费者享受到同等优质的健康糖果。
赵玉国介绍,公司通过以下举措深化“三同”落地:凭借国际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和“显微镜级”的质控管理,成功构建了覆盖食品及特殊膳食领域的全球权威认证矩阵,通过美国FDA注册和GMP认证,建立符合全球最高食品级标准的制造体系。获得FSSC 22000和HACCP双体系认证,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程食品安全风险管控,创新性获得低GI食品认证,体现精准营养领域的研发实力。
丹特生物的“三同”实践,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竞争力,更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助力健康糖果行业新发展。“‘三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让更多国产健康糖果产品惠及全球。”赵玉国表示。
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 促进外贸稳量提质
大连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成果登上《新闻联播》
8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发了题为《多措并举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 促进外贸稳量提质》的报道,介绍了大连自贸片区以制度创新赋能企业减负提效的经验做法:
锂电池属于危险货物。在现有监管模式下,海关不能对循环使用包装箱实施检验并出具性能证书。因此在出口运输锂电池时,用来包装的塑料循环箱只能使用一次,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包装成本。大连自贸片区围绕锂电池出口企业的实际诉求,会同海关部门创新推出了“出口锂电池循环包装监管新模式”。在新模式下,用于包装锂电池的塑料循环箱每次返回国内经企业自检合格后,海关部门将按照新箱同等要求再次检验,并签发有效期6个月的性能证书。在有效期内,该批塑料箱可再次用于锂电池危险货物包装,超期后,经复检合格还可再次循环使用。
今年以来,该模式已累计使用循环包装箱超19万箱次,帮助企业节省成本3800余万元,推动绿色包装与节能降耗并行发展。
在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4年“强化企业服务提升减负成效”典型案例中,大连自贸片区“出口锂电池循环包装监管新模式”成功入选。
下一步,大连自贸片区将持续聚焦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制度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村美 民富 业兴 人和
《光明日报》点赞金普新区乡村新韵
8月17日,《光明日报》在第10版以《辽宁大连金普新区:山海间的乡村新韵》为题,通过石河村文旅融合、富岭村面点产业、新石村设施农业、陆海村生态修复等典型案例,全景式描绘了大连金普新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全文如下:
当清晨的第一缕海风拂过辽南丘陵,辽宁大连金普新区在晨雾中缓缓醒来。从饱含满族风情的村居院落到往来匆忙的温室大棚,从香气氤氲的各式面点到复垦矿山上的阵阵果香。一座座村庄如散落在山海间的璀璨明珠,点亮了新时代乡村的最美画卷。
东沟水库的木栈道下,秋阳为石河街道石河村的满族民居铺上金色瓦片。屋檐下,随风摇曳的灯笼与红彤彤的剪纸相映成趣。25公里长的村道像根银线,串起粉黛花海与太空舱营地。村民迟大哥的农家乐饭菜正香:“以前种地,一年收入才几千块,现在开农家乐能赚五六万。”更加动人的是那些“老手艺”:皮影戏在非遗工坊的灯影里流转;800件民俗工艺品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跟随游客抚今追昔。每逢节庆,村民们换上靓丽的民族服饰,跳起太平鼓舞。如今,传统文化已成为石河村最鲜活的旅游名片。2024年,粉黛花海带来200余万元旅游收入,太空舱营地创收超百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20年前的不足3000元跃升至如今的3.6万元。村民们笑着说:“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凌晨4点,二十里堡街道富岭村的食品车间内,奶香混合着麦香已经飘出窗棂。雪白的面团在村民灵巧的手中幻化出千姿百态:开花馒头、玲珑蜜豆卷、寓意吉祥的花馍……这些独具匠心的面点,铺就了乡村振兴的新道路。这条由面食串联起的产业链,凝聚着“建企兴村”“党群共富”的大智慧。严控品质,让“富岭”品牌一鸣惊人。如今,由富岭村出产的百余种面点,从流水线进入千家万户,年销售额突破150万元,惠及700多位乡亲。
在华家街道新石村,1200亩温室大棚上,晨露滚动,折射出七彩光芒。青翠小葱日采万斤,红艳西红柿年产逾50吨,各色果蔬共同奏响“大户带小户”的田园交响。走进花卉大棚,多肉“法师”们像一群安静的舞者,有的舒展如莲花,有的叠翠似佛塔。这些“会跳舞的植物”通过电商平台,每天从辽东半岛奔赴全国各地。傍晚的广场上,动人的舞曲映衬着大棚补光灯的光晕,温室里的蔬菜仍在静静生长。这里的日子从来都是热闹的:千亩玉米示范田泛着新绿,蛋鸡养殖场的自动化设备嗡嗡作响,家庭农场的主人正对着镜头直播……
站在七顶山街道陆海村复垦后的矿山上远眺,一片金黄入目而来——2000亩新垦土地正酝酿着丰收。谁能想到,这片果蔬生长的沃土,曾是废弃矿山的乱石堆。如今,村子把“伤疤”变成宝藏。在整合的4000亩滩涂里,海参和对虾正悄悄长大。傍晚,文化广场的灯光亮起来,老人在日间照料食堂接过热乎饭菜,孩子们在文体公园的滑梯上嬉戏玩闹。“我们从渔民变成股东啦!”村民们这样形容自己的变化。
夕阳西下,为黄渤海披上了金色的外衣。石河村的皮影戏开始了,富岭村的馒头刚出笼,陆海村的滩涂泛着银光……山海之间,一幅“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画卷,正在金普新区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