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里的“三角化”大戏

你家也有这样的“吃瓜局”吗?
2025年08月21日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丽霞〛

想象一下:你正窝在沙发上追剧,厨房突然传来爸妈的争吵声。下一秒,妈妈探出头冲你喊:“宝贝你说!你爸是不是又乱花钱了?”嘴里的薯片瞬间不香了——你这是被拉进了家庭里最常见的“三角化”大戏。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八疗科主任医师李颖说,“三角化”,这个听起来像几何学术语的概念,其实是家庭治疗界的网红词汇。当家庭中两个成员的关系出了问题,他们总会下意识地拽来第三个人当“人肉补丁”,来打圆场或当靶子,比如冷战中的夫妻突然开始统一战线数落孩子,或者婆媳暗中较劲非要让丈夫当传声筒。

“三角化”的“花式”套路

其实“三角化”的花样不少,这几个场景你会不会很眼熟。一是背锅侠型:“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离婚了。”父母把婚姻危机甩锅给无辜的孩子,让孩子觉得“都是我的错”。二是裁判型:“你说,我和你妈谁说得对?”夫妻俩吵架,非要孩子当“评委”,夹在中间别提多难受。三是传声筒型:“告诉你爸今晚别回家吃饭。”明明能自己说,却要让孩子当“人肉微信”传消息。四是情绪垃圾桶型:职场受气的爸爸回家对着狗子碎碎念三小时,连宠物都成了情绪“接收器”。

这些信号要注意

15岁的小美最近总心慌、手抖,去看心理医生才发现,原来爸妈一吵架,妈妈就半夜溜进她房间哭:“你爸心里根本没我们。”而爸爸则会偷偷塞给小美零花钱:“别告诉你妈。”小美就像个“情绪U盘”,存储着父母不敢直接说的话。该案例符合“家庭派遣理论”——孩子成为父母未解决冲突的“替罪羊”,进而通过生病,反而让家里表面看起来“还算平静”。

李颖说,当家庭中出现这些信号,可能就是“三角化”在“搞事”:孩子突然变身“小大人”,像个小管家管着全家;孩子总说头疼、胃疼,查不出原因;全家人说话都爱绕弯,“你妈说……”“你爸觉得……”连宠物都蔫蔫的,不爱动了,甚至出现抑郁倾向。

打破“三角化”的怪圈

心理医生在做家庭治疗时,就像手持探照灯的侦探,专门捕捉这些暗流涌动的三角关系,有几招可以理顺家庭关系。一是照妖镜:“你们发现了吗?每次说到关键问题,话题就会扯到孩子身上。”即系统解构技术——帮大家看清关系里的小把戏,比如问:“孩子生病时,你们夫妻俩反而不吵了,对吗?”有时还会故意让“问题”更明显,比如让总闹别扭的人“再闹凶点”,反而能打破僵局。二是直接聊:“请看着对方的眼睛说出这句话。”“请将这句话直接告诉您的丈夫。”即边界重塑技术——帮大家划清边界,别总绕弯子。三是换角色:请孩子当导演,教爸妈怎么好好说话——换个角度,反而能发现问题。四是演出来:用玩偶重现争吵场景,全家人一起吐槽——笑着笑着,可能就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了。

不当家庭矛盾的“工具人”

李颖说,最新研究表明,长期处于三角化关系的个体,负责情绪调节和理性决策的大脑区域功能连接会变“迟钝”,继而总觉得“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这为解释被“三角化”的个体为何更容易出现述情障碍提供了神经生物学证据。家庭治疗界有句名言:“健康的家庭允许两个人好好吵架。”健康的家庭不是没有三角关系,而是能弹性重组三角关系。正如家庭治疗师惠特克所说:“好的治疗师不是拆解三角,而是教会家庭跳好这支三人探戈。”李颖说,下次再被拉入“战局”时,你不妨笑着说:“这瓜我不吃,你们自己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