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丽霞〛
近日,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希望广场儿童院区急诊室里,一位妈妈抱着3岁的小女孩冲了进来,声音都在发抖:“医生!医生!快看看我的孩子!”一问才知道,15个小时里,这个小女孩竟然吐了十几次,拉肚子次数数不清。更吓人的是,家里一起吃了野生蘑菇的爷爷奶奶、爸爸,也都在上吐下泻。情况危急,这名女童被立即收治进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万幸的是,经过医护人员针对其呕吐、腹泻、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离子紊乱等症状的积极治疗,女孩最终康复出院。
无独有偶。日前,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体育新城院区肾内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病人,在食用山间采摘的白色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并迅速出现周身无力、无法起身等症状,被家属紧急送往当地医院。入院后病情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建议尽快转至上级医院。为争取救治时间,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医生在患者转运途中,就与家属电话沟通了解病情。同时,科室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准备好病房抢救单元床位及监护、急救设备。入院检查结果不容乐观,患者多项肝肾功能指标严重异常,确诊为“毒蕈中毒、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乳酸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若处置不当,患者将面临严重生命危险。此时距患者摄食毒蕈已逾48小时,毒素已被机体充分吸收,无法通过催吐及导泻减少毒素吸收。更棘手的是,通过详细追问病史,发现该患者食用的蘑菇是一种鹅膏菌类,又名“白毒伞”,属于剧毒蘑菇,其主要影响肝功能,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坏死。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医生果断为其实施“人工肝”技术-PE(血浆置换)联合CHDF(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HP(血液灌流)。通过多科室的密切协作,患者在入院第四天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经过连续5次血液净化联合治疗,最终患者脱离危险,7天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医生再次提醒,近期大连雨水较多,野生蘑菇生长旺盛。在公园、山林、草地甚至小区角落,都能看到形态各异、颜色多样的野生蘑菇。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蘑菇,很可能含有致命毒素,误食后果不堪设想。毒蘑菇家族经常会出现“新面孔”,部分有毒蘑菇与食用蘑菇极其相似,很难准确识别。不要有侥幸心理,尝鲜有风险,切勿食用野生蘑菇。一旦进食野生蘑菇,家人出现相同症状,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