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丽霞〛
近期,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医生王向杰协同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在读博士,带着专业的温湿度监测设备,入户走访了多位老年患者的家庭。令人忧心的是,入户实测发现不少问题:有的家庭空调设定26℃,但实际室温已低至24℃;有的家庭未使用空调或风扇,老人自认为“不热”,家里温度计显示27℃,专业设备实测却高达30.5℃,湿度也超标。更值得警惕的是,许多老人对高温并不敏感,30℃高温却穿着长袖配坎肩,如果问,回答就是“不热呀”。殊不知,这种对温度感知的迟钝,恰恰是夏季威胁老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老人要格外警惕“不觉得热”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会下降,皮肤对冷热的感知灵敏度降低,出汗能力也可能减弱。这就导致一个危险的现象,即使环境温度已经很高,老人自身可能并不觉得特别难受,但他们的身体其实已经在默默承受高温高湿带来的巨大压力。
高温环境极易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如心梗、脑卒中),导致中暑、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引发热射病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同时,高湿度环境利于病菌滋生,对老人本就脆弱的呼吸道也是严峻考验。因此,科学控制室内温湿度,对保障老人夏季健康至关重要,不能仅仅依赖他们的主观感受。
舒适健康的室内温湿度
基于研究和实践,中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建议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温度优先设置在26℃至28℃,这是体感舒适度与节能性较好的平衡点。不建议长期低于24℃,室内外温差过大易引发“空调病”(头痛、乏力、感冒等),且耗能剧增。实测发现,空调设定温度不等于实际室温,因设备误差或冷气分布不均,设定26℃可能导致实际温度低。建议有老人的家庭,将空调目标温度设在27℃至28℃,并配合风扇使用。
家中应常备一个经过校准的温湿度计,放在老人常活动区域,依据实际读数而非空调设定值来判断环境。推荐相对湿度保持在40%至60%。当环境湿度高于60%时,体感闷热黏腻,易滋生霉菌、螨虫、细菌,诱发或加重老人呼吸道疾病(如慢阻肺、哮喘)和过敏。当环境湿度低于40%时,空气干燥,易引起皮肤干痒、喉咙痛、眼鼻不适等,增加老人患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改善环境事半功倍
遮阳隔热。阳光直射是室内升温主因,可使用浅色、厚实的遮光窗帘,在出门前和太阳直射时拉上。窗户贴膜、外遮阳棚效果更佳。
减少室内热源。大功率电器(灶具、烤箱、烘干机、白炽灯)尽量在早晚使用,拔掉不用的电器插头(待机也产热)。
聪明通风。只在凉爽干燥时(清晨、夜晚)开窗对流通风,排出积热湿气,高温高湿时段(尤其午后、雨后)务必关窗。
控制湿源。厨房、浴室用水后及时擦干,高温高湿天避免室内大量晾晒衣物。
慎用绿植/吸湿剂。绿植蒸腾作用有限,过多反增湿,吸湿剂仅适用于小密闭空间(衣柜、抽屉)。
专家提醒,老人“不觉得热”很危险!家属和照护者要主动关注老人居家环境温湿度,别只问“热不热”,要看温湿度计的实际读数,定期校准或更换家用温湿度计。即使老人说不热,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也应鼓励老人穿着透气凉爽的衣物。另外,高温下即使不渴也要规律饮水,预防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