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康复期的患者常因为疾病、手术、受伤或身体虚弱而变得比较脆弱。这段时间,他们的身体机能还在恢复中,行动可能会变得不够稳当,容易发生跌倒事件。跌倒不仅会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伤害,比如骨折、头部受伤,甚至影响康复的进程。因此,掌握一些实用的跌倒预防措施,对保护康复患者的安全非常重要。
康复患者为什么更容易跌倒
身体还没“找回状态” 疾病或手术后的恢复期,肌肉力量往往下降明显,尤其是腿部肌肉“没劲儿”,支撑身体、保持平衡变得吃力。同时,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也大不如前,反应速度变慢,一个踉跄就可能无法及时稳住。那种“脚下发飘”“使不上力”的感觉,正是身体在发出警示。
平衡感“失灵” 无论是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的直接影响,还是长期卧床、活动减少带来的“用进废退”,负责感知身体位置和维持稳定的“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都可能受损,就像蒙着眼睛走独木桥,方向感和稳定感都大打折扣。
药物暗藏“绊脚石” 康复期间常需服用多种药物,一些降压药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突然起身时头晕眼花);安眠药、止痛药可能让人反应迟钝、昏昏沉沉;精神类药物也可能影响平衡和判断力。这些药物的副作用,无形中增加了脚下不稳的风险。
心理负担重 刚刚经历病痛,一些患者可能对自己的身体能力信心不足,害怕再次受伤(跌倒恐惧症)。这种紧张焦虑的情绪,反而可能导致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更容易出错。也有些患者过于乐观,高估了自己的恢复程度,冒险去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
如何预防康复患者跌倒
改善个人身体状况 做适当的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平衡和肌肉力量训练,增强身体控制力。合理使用药物,遵医嘱用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定期复查。改善视力,定期检查视力,佩戴适合的眼镜。避免疲劳和焦虑,充分休息,保持心情愉快,有助于提高机体的稳定性。
使用辅助设备 如助步器、拐杖,能有效帮助保持平衡,短距离行走不便时,可利用轮椅减轻负担。
增强安全意识 培养良好的习惯,在行走前先喝水、穿好鞋、确认路径无障碍。坚持按时服药和复查,控制疾病,减少身体不适带来的平衡问题。避免匆忙行走,行走时注意观察,把握稳当再前行。
家人和护理人员要注意 主动提醒,提醒患者行走时要小心,注意脚下。陪同协助,行走不稳时,尽量要有人陪同。及时清理环境,保持家中干净整洁,避免潜在的危险。关注变化,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平衡感下降、跌倒史增加,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改善居家环境 保持通畅,确保走道、房间没有杂物和障碍物,把电线整理好不使其绊倒。防滑措施,在浴室、厨房铺设防滑垫或防滑贴,避免湿滑。适当照明,确保房间内光线充足,尤其是夜间,配备感应灯或夜灯帮助照亮路线。安装扶手,在浴室、卫生间和楼梯上安装扶手,提供额外的支撑。使用防滑鞋,穿底部防滑、合脚的鞋子。
跌倒后的应对措施 即使采取了预防措施,也还是有可能发生跌倒,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医生给出以下建议: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尽量控制情绪;保护头部和重要部位,避免用手护头时跌得更重;如果没有明显伤痛,尝试缓慢坐起,观察身体是否有不适;寻求帮助,即使没有明显伤害,也应通知家人或护理人员,及时检查身体状况;就医检查,如果出现疼痛、肿胀、头晕或其他异常,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康复患者跌倒绝非小事
跌倒对康复患者来说,绝非小事。它可能带来新的骨折、软组织损伤、颅内出血,甚至引发长期卧床并发症,导致康复进程严重倒退,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一次跌倒,足以让数月辛苦康复的成果瞬间瓦解。
预防跌倒,是一场需要患者、医务人员、家属、护理人员全员参与,贯穿整个康复周期的“持久战”。要从细微处着手,每一次安全的行走,都是向康复目标迈进了一步。
(作者系大连船舶康复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