萋萋芳草,呦呦鹿鸣。近日,游客们在大连南部莲花山观赏在草地上悠闲吃草嬉戏的梅花鹿,鹿鸣声声在山谷回荡。这些野生梅花鹿已成闻名全国的“网红”,来大连旅游看鹿,成为一些游客的打卡目标。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吕文正 摄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姜莹
碧波万顷,海天一色,游人如织;滨海路上,小鹿漫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四五”期间,我市锚定“2027年美丽大连取得显著成效、2035年基本建成、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目标,齐抓共管、同向发力,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高,美丽大连建设取得扎实成效,不断绘就美丽大连“八美之城”新画卷。
坚持产业体系全领域转型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大连
“十四五”期间,我市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大连)实施方案》,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能源、产业、交通、城乡建设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壮大绿色增长新动能,以绿为要搭建美丽大连建设绿色引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全市发展“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含碳量”更低。
今年,渤海湾新能源汽车跨海运输难题取得实质性突破。经过全面技术升级与改造的姊妹船“绿安通”轮和“绿安达”轮,单船可装载长度4.9米、宽度2米的标准新能源轿车132辆,还可装载15米长普通货车100辆,每天往返于大连和烟台之间,为区域绿色交通发展注入新动能。“十四五”期间,我市积极推动交通和建筑领域绿色转型,引导大宗货物“公转水”“公转铁”,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大型工矿企业绿色运输达到国家要求80%以上;更新新能源、清洁能源城市出租车4566台,城市出租汽车100%实现新能源化和清洁能源化。大连集装箱码头12个专业集装箱泊位中8个泊位具备供电能力,完成46条干线集装箱国际航线船舶岸电接驳;14个省际客滚泊位实现岸电覆盖率100%。
8月,走进长兴岛恒力石化产业园,精致的绿色工厂与花园式园区映入记者眼帘。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在石化行业首创嵌入式污水处理技术,实现了中水全回用;使用海水冷却,取代传统工业冷却塔;利用全厂的低温废热进行海水淡化,用水量大幅减少,一年可节省约10万个家庭的用水量。“十四五”期间,我市85家企业获评市级绿色工厂,57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3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恒力石化(大连)化工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获评工信部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
目前,我市氢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发布《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5年)》,经过五年示范期发展,全市形成了覆盖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应用整车整船产业链,集聚63家氢能上下游产业链创新企业主体。氢燃料电池公务样船、小型飞机样机研制完成,可生产8.5米~12.5米多型氢燃料电池客车、36吨等多型氢燃料电池重载卡车。2024年下线326台氢燃料电池汽车,陆续打造开辟环卫清扫、城际物流、市内通勤、冷链物流和港口短驳多场景示范,氢能产业年产值约120亿元,同比增长10%,呈加速增长态势。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大连
我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夯实美丽大连建设生态本底,全面提升碧海蓝天的品质之美。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大连蓝”成色更足。“十四五”期间,我市全面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列入省、市台账的35个项目全部完成建设。率先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3家在产水泥企业有组织排放改造全部完成。淘汰35吨及以下燃煤锅炉66台,超低排放改造65吨及以上燃煤锅炉85台。完成3家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设施建设,完成120家年销售量3000吨以上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设施改造。累计完成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量10020吨,氮氧化物减排量15614吨,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我市连续5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5天以上。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百姓近水更亲水。我市实施河流污染精细化管控,对8条国考河流开展“一河一策”总氮治理,纳入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提升方案的10个国考断面总氮浓度较2022年均实现负增长。对14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风险排查和环境问题整治,制定“一库一策”水华应急处置方案,全力保障百姓“水碗”安全。“十四五”期间,全市13个国考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45条入海河流达标比例实现100%,14处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率保持在97%以上。金石滩湾、老虎滩湾、星海湾获评国家美丽海湾,碧流河水库、湖里河入选第一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百姓安居乐业更安心。“十四五”期间,167个“一住两公”用途变更地块全部落实调查评估要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污染地块治理修复8个,治理污染土壤63万立方米。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域722.47平方公里,实施4个省以上化工园区与6处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场地下水调查评估。完成19条省以上监管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动态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新增217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5%,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无废理念深入人心。我市高水平推进“无废城市”建设,39项指标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值,全市已建设10类“无废细胞”578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完成全市445家危险废物规范化评估,达标率100%。全市2263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118家运输单位和68家经营单位全部实现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运输和处置的全过程闭环管理,保障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利用率100%。完成全市150余家年产100吨以上的危险废物企业、13家危险废物综合经营企业和1家医疗废物处置企业信息化升级改造,对危险废物产生、入库和处置全过程,实现“一码流转,数据共享”实时动态智能化管理。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设和合共生的美丽大连
野生梅花鹿悠闲漫步于城市之中,不时与游客“偶遇”嬉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选择在长海县安家;抹香鲸、中华白海豚频繁光顾,斑海豹数量快速增长,无一不是滨城亮丽的生态名片。“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监测,共记录到各类高等动植物2224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29种。作为东北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也是我国东北野生动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市建设自然保护区11个,总面积597788公顷。
7月26日,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迎来申遗成功一周年。一年前,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大连乃至东北地区第一项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辽宁省世界自然遗产空白。2024年秋季,这里监测到的猛禽达30种、11万余只之多,出现中国大陆首个“万猛日”,进一步奠定“中国大陆第一观猛胜地”的地位。2025年,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十大案例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环保志愿者深入参与候鸟保护与救助,爱鸟、护鸟的故事口口相传。“十四五”期间,大连环保志愿者通过开展环保大讲堂、环保开放日、环保纪念日、海岸带及公共场所垃圾调查清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汇聚了社会共识与强劲动力。
近日,在长海县长山群岛附近海域,多头虎鲸优雅游弋海中,这是当地时隔5年再次发现虎鲸身影。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晴雨表”,虎鲸的回归印证了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长海县推动“生态养殖—资源修复—休闲旅游”三产融合,划定禁渔区,“十四五”以来放流褐牙鲆等鱼苗1370多万尾,投放人工鱼礁15.9万块,修复海域22.6万亩,让大海既养得出海珍,更养得活未来。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蓝色粮仓”,我市累计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2个,居全国首位。同时,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加大对斑海豹等珍稀动植物保护,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带保护修复,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增强。庄河市、长海县、太平湾等地正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开展海草床生态修复试点,有效提升海域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