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有一座独特的“海参博物馆”


2025年07月29日

〚文·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李小华 图·受访单位提供〛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博物馆”,它没有恢宏独立的建筑,却藏着450米长的海洋奥秘……

这里是棒棰岛海参科普教育基地,大连棒棰岛海产股份有限公司将育苗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的两条走廊,打造成1265平方米的“海参生命长廊”。走进这里,就像走进一座“海参博物馆”,推开一扇通往海洋深处的神奇之门,每一位到访者都能近距离触摸海参的生命脉络,感受辽参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棒棰岛海产公司不仅打造了从原种保护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更守护着中国首个国家级刺参原种场和刺参水产种质资源场。正是这份对海洋的专注,让这条科普走廊既流淌着科研的严谨,又跃动着文旅的灵气,仿佛一部“海参百科全书”,成为渤海湾畔一座独特的“海参博物馆”。

揭开海参生命的神秘面纱

步入育苗养殖基地的科普走廊,仿佛踏入了海参的“生命实验室”。110余米的走廊,是一条通往海洋秘密的隧道;205平方米的空间,科普展板区与生产实景展示区共同揭开海参生命的神秘面纱。

在这里,海参不再是餐桌上的珍馐,而是亿万年来在潮汐中书写生命的古老精灵。10个大型主题展板,一部会呼吸的“海参史诗”:海参的起源、种类分布、生物学特征,辽参文化、地理标志等展板图文在灯光下娓娓道来——原来海参在地球上已生存了数亿年,而辽参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了海参中的珍品。

生产实景展示区,展示着生命最初的颤动。透明的水箱中,密密麻麻的海参苗随水流轻轻摇曳,工作人员不时进行观察和调整,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关乎着这些“海洋精灵”的成长。保种库中被精心呵护的珍贵种参,是海参种群延续的“命脉”,也是棒棰岛海产公司守护海参种质资源的见证。

海参标本室,是凝固的深海记忆。56种世界各地的海参标本,224个形态各异的“海洋精灵”,诉说着它们的生存故事。最醒目的辽刺参那饱满的刺状突起尖如王冠,暗喻着北纬39°海域的馈赠。

潜水员捕捞装备展区,则记录着人类与深海的对话。从最初简陋的捕捞工具到如今先进的科技装备,这里不仅展示了捕捞手段的演变,更体现了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探索与尊重。

一颗海参的奇幻之旅

如果说育苗养殖基地展现的是海参的自然生长史,那么,加工基地的科普走廊则演绎了海参从浪尖到舌尖的“华丽蜕变”。340米的走廊,就是海参从深海到餐桌的时光穿梭。

35组展示橱窗如同打开的典籍,陈列着不同时代的海参记忆。古代典籍中的记载、海参的营养功效、刺参产业的发展历程都在这里。一颗海参承载的不仅是美味,更藏着中国滋补饮食文化。

106平方米的传统海参加工场景复原展厅,仿佛将时光拉回到了过去——捕捞船、压气泵、重潜装备,墙上的壁画中,渔民正辛勤加工海参,咸涩的海风几乎穿透画面扑面而来,耳畔仿佛传来渔民们的吆喝声……这种传统技艺的展示,让参观者体会到海参文化传承的温度。

312平方米的互动体验馆,最受游客欢迎。在这里,参观者可以亲手触摸海参,感受它那黏滑而富有弹性的质感。这里有对海参特性的耐心讲解,能让参观者学会如何辨别优质海参。更有趣的是,游客还能参与到简单的海参加工体验中,比如学习如何清洗海参,亲身感受海参从原料到半成品的过程。沉浸式的体验,让海参不再只是商品,而是一段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如同一座透明的工厂,展廊贯穿的冷冻海参车间、淡干海参车间、海参保健品车间和前处理车间,让参观者见识到现代科技的力量。透过玻璃,自动化生产线正在演绎现代加工科技,从新鲜海参到冷冻海参、淡干海参、海参保健品,海参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工序脱胎成各种精美的产品,每一个环节都是科技对传统的深情致敬。

让辽参的故事走得更远

这是一座奇妙的博物馆,科研人员看到种质保护的未来,游客则读到了海洋文明的密码。知识在玻璃展柜间流动,文化在人们的惊叹中传扬。这里不仅是海洋生物的科普课堂,更是一个关于辽参的“故事工坊”。

这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地,更是辽参文化的传承者。《辽参文化》专著里有严谨的学术考据,抖音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上有生动有趣的科普视频,通过这些传播,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参的知识,领略辽参的魅力。

在省、市科普日、科技周等主题活动中,企业的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海参产业的发展成就都会面向公众展示。如今,这里已先后被认定为“大连市科普基地”“辽宁省科普基地”“中国水产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为我国海参科普教育的标杆。

夏日,在清凉的“海参博物馆”,伴着潮声解锁海参的万千奥秘,开启一段难忘的海洋文化之旅,带上满满的收获与对海洋的敬意,将辽参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