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姜莹 张一
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移动源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移动源环境违法行为,市生态环境局通过“以案说法”“以案释法”形式,加大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力度,现通报3起涉移动源违法典型案例。
案例一,大连某运输有限公司擅自拆除机动车污染控制装置,造成装置失效案。2024年11月,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会同公安交警部门在中山区开展柴油货车执法检查。现场检查发现,大连某运输有限公司所属的号牌为辽BM×××3货运车的尿素控制单元线路断开。经询问,该企业为节省尿素使用,擅自拆断相关线路,导致该车污染控制装置失效。
该企业擅自拆除机动车污染控制装置的行为违反了《辽宁省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第十四条:“机动车所有人和使用人应当保持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控制装置的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或者改装机动车污染控制装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市生态环境局责令其立即恢复装置运行,同时予以行政处罚。
案例二,于某使用超过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案。2024年5月,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对甘井子区某施工场地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检查,发现1台叉车正在进行装卸作业,并有明显黑烟冒出。经调查,该叉车为于某所有,按照《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烟度限值及测量方法》(GB36886-2018)规定,现场检测排放污染物超标。
于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一条第一款:“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不得超过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市生态环境局责令于某对叉车进行维修保养,保证达标排放,同时对其予以行政处罚。
案例三,付某在禁用区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案。2024年5月,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到中山区某施工工地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执法检查,发现施工现场有1台挖掘机正在施工作业。经核实,该挖掘机为付某所有,环保登记编码为国Ⅰ排放标准,全天内不应在低排区内使用。
付某的行为违反了《大连市环境保护条例》第四十四条:“鼓励和支持高排放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提前报废。对高排放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实施区域限行、限用措施。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交通、公安等主管部门,根据环境质量状况,制定高排放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提前报废和限制使用的具体规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市生态环境局对其予以行政处罚并责令其撤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