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对自动气象站进行巡检核查。
高精尖的气象监测设备让天气预报更精准。
〚文·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冉嬛 图·大连市气象局提供〛
近段时间,“桑拿天”“出门秒变汗蒸房”已经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热词,汛期、暑期、旅游高峰期“三期”叠加,高温、暴雨、雷电、台风等天气给交通出行带来严峻考验。
当人们在纵横交错的交通网上安全快速穿梭时,背后一项项交织着大数据、新算法的气象服务,正在为出行和运输提供更具细节和人性化的安全保障。在看不见的地方,市气象部门正在将天气气候对出行影响的“实感”越拉越低,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出行方式也在被重塑。
大船有定制版“天气导航”
6月24日,大连沿海局部突发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市气象部门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网站等多渠道提前发布海上大雾橙色预警信息,提醒作业船只及时回港避风。
“海雾是对港口作业时长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港区常发生局地性很强的‘团雾’。”市气象服务中心首席预报员邬晓冬说。大连三面环海,港口、航运、渔业等生产活动直接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市气象服务中心通过智能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平台生成不同的个性化服务产品,将大连六大港区细化到26个作业区,建立“一对一”直通式气象服务模式,开展“分港区预报+作业区影响”服务。精准天气预报预警助力海事部门成功疏导借道货船通行、大型集装箱货轮进港,提升航运经济效益。
“针对船只航行中遇到突发恶劣天气问题,我们研发了基于位置的气象产品,让用户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邬晓冬说,恶劣天气一直是威胁海上航行安全的重大隐患,不仅会增加海上事故发生率,更会加大海上搜救的难度。市气象服务中心根据客运码头、集装箱码头、油品码头等不同作业区安全生产作业要求,建立了用户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和强对流模型,研发出针对服务用户的基于位置的雷暴大风、强降雨、雷电等突发短临专业预警产品。
从大的海区预报中剥离出来的“航线预报”,是市气象服务中心专为海上航线安全风险预报预警而研发,目前海事管理部门将“航线风力预报”作为执行客滚船安全管控的唯一依据,航线预报服务现已覆盖大连至山东、天津,以及长海县周边陆岛24条航线近60艘客运船舶,各大航线全年增加开航天数超过120天。
出门有“气象管家”守护
7月2日半夜开始,我市出现强对流天气,截至7月3日6时,大连地区共发生闪电7649次。“这些数据来自我们布设的由5部闪电定位仪组成的雷电监测网。”大连市防雷减灾中心副主任刘卫华解释道。
这些高科技“雷电捕手”通过射频定位技术能精准捕捉每一次雷电发生的位置、强度、陡度等一系列参数,采集到的数据会实时传输至雷电监测中心站,通过专业的系统计算得到闪电发生的精确次数、时间、空间位置等关键信息。这只是大连市气象部门现代化监测网络的一部分,大量高精尖气象观测装备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地观云测雨、追风捕光,成为辅助人们出行和生活决策的“利器”。
在我们身边,气象服务如同一张隐形的“天罗地网”保障着城市交通:在高速公路,有大连市气象局建设的6套大雾能见度站监测能见度;在市内主要交通集中路段,7套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相关区域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气压。有雨雪天气时,市区低洼地区交通影响预报和上下班天气预报为早晚高峰区域交通指挥配置调度提供科学的支撑,为公众出行做好提醒。
每逢“五一”“十一”以及春运、暑期等假期,气象服务还会扩容升级:大连市气象局提早研判重要天气过程影响时段,不仅覆盖大连本地,还增加了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北方重点城市天气预报、东北地区主要公路交通气象影响预报、国内主要机场气象影响预报等内容,为出行提供“全链条”气象服务保障。
2024年开始,气象服务再升级,大连市气象局创新局企联动服务机制,将大城市气象服务融入城市公共交通重点领域,全面覆盖城市公共交通移动端,2000多辆公交车的移动电视终端变身“气象信息站”,每日为数十万乘客推送天气预报、极端天气预警、气象科普宣传短视频,防灾减灾服务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