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各大影院热映的中国首部足球纪录电影《决战梭鱼湾》,讲述了出身业余联赛的大连英博足球队,成功冲超、创造中国足坛三年“三连跳”奇迹的热血感人故事。
《决战梭鱼湾》由大连天虹影视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大连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出品,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中共大连金普新区党工委宣传部、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联合摄制。
《星海》版推出系列影评,解读《决战梭鱼湾》的魅力。
足球:大连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刘晓婷〛
每座城市均有其标志性建筑,每座城市亦有其独有的象征,足球是大连这座城市特有的标签,而梭鱼湾体育场已成为大连新地标。早在1921年3月10日,中华青年会成立大连市第一支有组织的足球队——中青队时,足球就深深植入大连的城市基因。作为“足球之城”的大连具有深厚的足球文化底蕴,对大连而言,足球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一种精神。
作为中国首部足球纪录电影,《决战梭鱼湾》于2025年7月4日全国院线上映并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决战梭鱼湾》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以“真实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创作手法刻画生动的人物群像,展现大连英博足球俱乐部冲超经历,满足观众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连英博足球俱乐部成立于2021年,2022年获中冠联赛第四名,冲乙成功;2023年获中乙联赛亚军,冲甲成功;2024年荣获中甲联赛亚军,冲超成功,创造三年“三级跳”中国足坛奇迹。英博与英文YOUNG BOY谐音,寓意着大连足球青春洋溢、朝气蓬勃,不断涌现青年才俊,为了更好的明天拼搏奋进。
影片以纪实手法描绘大连英博坎坷冲超历程,将镜头对准运动员和教练员,其中老队员比例较高,教练采取新老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老队员的积极性,同时增加年轻队员的出场机会,丰富比赛经验,尽快完成新老交替,增强战斗力。
《决战梭鱼湾》采取戏剧化叙事手法,既有开场4连胜的高光开端,又有6轮仅胜1轮的瓶颈时刻,还有决战梭鱼湾的高潮迭起。创作者借助铺设悬念、揭示人物内心等叙事方式,交替展现激烈比赛与细腻情感的画面,增加电影叙事张力,将观众带入决战时刻。创作者展示运动员将个体奋斗与城市荣誉巧妙缝合,彰显坚韧不拔、拼搏进取的足球精神;他们既是个人奋斗拼搏的象征,更是大连足球荣誉的承载者。同时,影片聚焦球迷群体,作为足球场上第12人,他们的支持与热情成为足球赛场上亮丽的风景线。在2024赛季,大连梭鱼湾足球场迎来观众63万余人次,球迷的热情与城市的灵魂交融,形成大连独特的足球文化。
影片的叙事空间涵盖比赛场地、训练场地、运动员的生活空间等,这些空间不仅是体育活动发生的场所,也是叙事展开的平台。落成于2023年的梭鱼湾体育场,以“海浪和海螺”为设计灵感,“炫彩叠浪”为设计理念,“海洋蓝”为建筑立面定妆色,三面环海的独特地理优势,将大连的海洋文化与足球精神融为一体。影片在真实的比赛场景及紧张的训练比赛氛围中,将观众迅速带到激烈的体育赛事中,在汗水、泪水中感受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在大连英博决战梭鱼湾的关键时刻,更衣室成为主要叙事空间,英博俱乐部投资人、教练员、运动员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球队及时调整心态,缓解压力,坚定冲超信心。主教练李国旭强调团队合作与战术配合,教练员、运动员拧成一股绳,球员们没有因为对手的强大而畏缩,反而激发起他们的战斗精神。球队在比赛中展现出的团结与拼搏,使观众们看到中国足球在新一代青年身上的可能。英博俱乐部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在足球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书写出热爱与拼搏、坚持与梦想的大连足球故事。
足球被誉为“世界第一大运动”,其核心精神是团队协作、勇往直前,恰与大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城市文化相契合。《决战梭鱼湾》以高密度的体育叙事,展现足球作为运动项目的专业性和竞技性;通过与大连足球的历史与现实相关联,凸显影片的赛事场域性,展现大连鲜明的足球文化与城市精神。电影成为传播足球精神与地域文化的一种媒介,体育运动、影像艺术和城市文化基因在这部电影中得以有机融合。
一部展示城市精神的好电影
〚曲圣文〛
很少有电影能像《决战梭鱼湾》这样,开场几分钟就看得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荷尔蒙飙升!6万人的专业足球场,座无虚席——不对,是站无虚席——全景镜头显示,全场观众无不站着呐喊助威。这是情绪的宣泄,是情感的表达,是精神的洗礼,也是人格的重塑。每个从球场走出的人,都是重生。从这个角度讲,一场足球比赛(或推广至更多的体育赛事)产生的巨大能量,远胜于一场电影、一部舞台剧、一本书、一首歌。足球运动所释放的力量之美,教练员技战术安排的智慧之美,运动员球技展示的艺术之美,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场,让观众为之倾倒,为之疯狂。一场足球比赛的爆发力、震撼力、感染力,是任何一项体育赛事都无可比拟的,更不论其他各种形式的运动。这里展示的是一种雄性的美,一种阳刚的美。
纪录片《决战梭鱼湾》在一开头,就向观众展示了足球运动的强大魅力,展示了观众参与的巨大热情,排山倒海、气吞万里。可以说是先声夺人地紧紧抓住观众。让每个观众仿佛置身在那座美轮美奂的6万人足球场,亲历球队的进步与成长,体会每个参与者的喜怒哀乐。
电影以大连英博足球队的冲超历程作为叙述主线,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球队如何完善、提升自我,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以及如何从一次次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战胜自我。过程无非是球队的备战,教练员的排兵布阵,球员的场上拼搏,一场一场踢下来。但电影看起来一点儿都不枯燥,一点儿也不拖沓。想来,影片编导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力。
“平民球队”自带一种励志品质。足球是看球星的,越是大牌球星越是吸引观众。但一路从中乙中甲冲上来的大连英博,全队身价还没有一个大牌球星身价高,毫无疑问地属于一支“平民球队”。这样的球队的每一场胜利都来之不易,都会激励正在奋斗的每一个人。
家乡球队自带一种亲情属性。影片中有一个情节颇为令人动容,即在球队进入拍卖程序的最后时刻,有人伸出援手,使球队终于获得新生。这个人就是电影的主角之一:王魁,一个土生土长的大连人,一个企业规模并不很大的企业主。这里还要提及的是市委、市政府对球队的支持,他们以1500万元资金补足了资金缺口。所以,一些关键的场次,我们每每会看到这个浓眉大眼的中年男人的激情流露。
“足球城”底蕴深厚的足球文化。还让我们难以释怀的,是片尾以字幕的形式,录出了历届中国国家足球队的大连籍球员名单。正是他们,不仅为大连这座城市争得荣誉,也为我们国家的足球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我们国家足球事业的几次高光时刻,都有大连足球人的参与。随着大连英博的进步与成长,这支平民球队也开始引起国家队的关注,不断有球员进入各级国家队名单。
正是以上几个因素使得这部纪录片有了故事片的情节张力,有了故事片的情感力量,凝结为一点就是:足球塑造了大连精神。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拼搏精神、进取精神。是的,英博的球员,大连的观众,甚至梭鱼湾球场,共同参与了城市精神的塑造。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
从“人民足球”到“新大众文艺”
〚董晓奎〛
足球,是大连的城市特色,是大连独特的文艺题材。今年夏天,大连完成了这个题材的创作——推出了中国首部足球纪录电影《决战梭鱼湾》,为新大众文艺的崛起提交了一份带有鲜明大连IP的成绩单。
毫无疑问,纪录电影《决战梭鱼湾》是新大众文艺时代的精品佳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所反映的足球运动是中国大众参与度极高的运动,大连足球从百年前兴起便具有全民参与的特点。走过一个世纪,大连人对足球的记忆和情感,已成为乡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连人为足球的每一声呐喊,成为岁月回响,融进了血脉,塑造着大连人的性格,滋养着大连人的精神。二是该影片的创作与完成除了精湛的主创团队,还有大连英博海发队的倾力投入以及大连众球迷的全情演绎。这种创作模式充分体现了新大众文艺的去中心化和非精英化的特征。
关于足球文化,大连可做的文章太多了。作为出版从业者,看到大连为足球振兴发展倾城而动,从球迷到教练,从公交车司机到学者作家……共同为我们热爱的足球事业把脉,也甚为激动,几个地方文化策划编辑开始着手策划足球文化图书选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20世纪90年代,大连为足球出过三本书:《中国绿茵之梦——万达甲A征战录》《足球——大连最亮的名片》《中国足球横空入世》。3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足球事业虽然经历过坎坷,但大连人的足球梦想与足球情怀一直都在。而且,这种精神已经传承给下一代……
对于大连足球的记忆,人们更多是停留在职业联赛的辉煌时期,对大连足球历史了解并不多。大连第一支专业足球队成立于1921年,名为中华青年会足球队。中青队之后,大连又陆续组建了几十支足球队,如隆华、工华、商华、华青以及中华工学会足球队等。1927年在大连举办的东北地区首次国际足球比赛,中青队与隆华队联手组成大连中华队,与日本国家队(以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为主体)交战。新中国成立后,大连人更加热爱足球运动,全民参与,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体育精神。1955年10月30日,中国队迎战来访的苏联泽尼特队,中国队中有7名队员是大连造船厂工人。赛后,毛泽东同志与大连造船厂球员李长平握手的大幅照片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
几乎每个工厂都有足球队,每个老百姓家庭的孩子都爱踢球,足球在大连甫一兴起便体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特性,与今天所倡导的“人民足球”的价值指向不差分毫。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大连走出了200多位国脚。作为中国第一个足球特区,大连在足球改革发展中的动作具有示范意义。职业联赛以来,大连先后8次夺冠,创造连续55场不败的奇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大连青少年足球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15年公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提出:“把校园足球作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作为足球城,大连的校园足球令人刮目相看,踢球的人、会踢球的人、踢得好的人更多了;教足球的人、会教球的人、教得好的人也更多了,这就是大连足球文化的根本体现。
为策划足球文化图书,出版社与市体育局召开了座谈会,在这个会上,我们了解到振兴大连足球,使其发挥龙头作用,成为全国样板的相关要求。足球文化图书分为三个品种:一是报告文学,二是漫画,三是足球教学训练大纲。足球文化图书将面向广大青少年群体,让每一个热爱足球的孩子了解中国足球发展历史,了解大连足球曾有过的辉煌和未来的愿景,真正理解体育精神、学习足球文化,为我们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足球事业,尤其关心青少年足球发展。总书记强调,足球运动的真谛不仅在于竞技,更在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如今,我们大连推出了足球题材的纪录片《决战梭鱼湾》,为中国热爱足球运动的青少年树立了精神坐标,参与足球运动已成为我国青少年体验、适应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
大连的足球历史底蕴深厚,大连人对足球文化的理解层次更高。几代大连人热爱足球运动,执着守望大连的足球事业。经济与人文的互动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相互作用的“五位一体”的表现。期待《决战梭鱼湾》公映后,我们大连能够继续关注足球文化,联合推动足球文化图书的出版工作。图书出版后,将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围绕足球文化,将大连的体育、教育、国际交流、商业合作和旅游等联动起来,深入宣传大连,讲好大连故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化的力量。
(下)
纪实美学与城市精神的命运交响
〚关婷元〛
中国首部足球纪录电影《决战梭鱼湾》作为从创作到演出都由本土制作的“大连造”作品,一经上映便唤起了大连乃至全国球迷的深情回应。这部影片以中甲联赛最后四轮冲超历程为叙事核心,将体育竞技的热血与城市文化的厚重熔铸于88分钟的影像之中。影片突破传统体育纪录片的框架,以职业球员转型导演的独特视角,在纪实美学的光影交织中,完成了对大连足球精神的当代诠释。这种诠释不仅是对一座城市足球记忆的深情回溯,更是对体育与城市共生关系的深度探讨。这座城市与足球之间难以割舍的羁绊,在镜头的捕捉下携手演奏起专属于“足球城”的命运交响。
纪实美学的艺术突破
在纪实电影的专业维度上,《决战梭鱼湾》既要恪守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又要在运动美学与人文叙事中寻找平衡,最终在“力与美”的碰撞与交织中呈现竞技体育的视听盛宴。纪录片的核心魅力源于对“正在发生的历史”的即时性记录。影片中,中甲联赛最后四轮的赛事直播镜头与幕后跟拍形成时空复调,VAR技术回放与手持摄影的晃动镜头共同构建了观赛体验的真实质感。高密度叙事策略更是将4场关键战役的战术博弈、更衣室的心理交锋、球迷群体的情感共振进行时空压缩,形成类似于剧情片的戏剧张力。而真实的情境、即时的记录,比“剧本”更显戏剧化和煽情性。
影片将身体运动转化为视听语言,将精神表达融于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的统一之中。声音蒙太奇的运用,使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竞技体育的原始力量。在一路过关斩将,处于顺境的热血比赛中,以鼓点声作为背景音,传达激昂奋进的情绪意志;而在背水一战,身处逆境的关键战役时,则通过时钟节拍器的声音,营造出令人揪心的紧迫感。在剪辑球队连败阶段的素材时,导演没有刻意渲染失败的悲情,而是择取教练鼓励球员的对话及球员紧张备战的情境,让真实的困境与希望并存,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构建情感共鸣。
足球之城的精神史诗
大连是中国职业足球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城市,其城市精神与足球文化早已形成共生关系。影片通过多重叙事维度,对大连足球精神进行了立体剖析、深刻读解。影片回溯的1923年大连中华青年会足球队战胜日本球队的历史影像,与当代球员在梭鱼湾的拼搏形成跨时空对话。将英博队的冲超壮举置于大连百年足球史的坐标系中,凸显其“复兴者”的历史定位。这种集体记忆的影像化,让体育超越竞技层面,成为城市身份认同的文化符号。
在空间叙事维度上,梭鱼湾足球场不仅是物理空间,亦是精神图腾。当6万余名观众的声浪汇聚成“蓝色风暴”时,这里既承载着大连足球的历史记忆,又成为城市精神的当代象征。影片还注重人物群像的刻画,球员在关键比赛前的备战训练中受伤不能参赛,体现了竞技体育的残酷与坚韧;出资方王魁在球队资金链断裂时的坚守,折射出民间力量对足球事业的热爱;赤膊呐喊的王大爷、掀起人浪的男人女人、挥舞旗帜的孩童,共筑起足球城的平民史诗。这些人物群像的“集体出演”,将大连足球精神具象化为“永不言弃”的集体人格。
城市文化的当代重构
影片对大连城市文化的诠释,已然超越体育范畴,触及城市精神的深层结构。当空镜头穿插于紧张刺激的比赛场景之间,不仅承担着连接情节段落的技术功能,更是通过展现大连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城市景观以及海洋文化等元素,将赛场、足球与城市紧密编织于一体,城市文明与足球事业深度绑定。当镜头掠过梭鱼湾的海岸线时,海浪声、海鸥鸣等自然声效,与球场内的欢呼声形成声景对位,海洋的辽阔与足球的激情达成精神同构,赋予城市文化以开放包容的现代性特质。
城市认同感亦在“球迷文化”的激情表达中悄然彰显,如“单刀赴会,载誉而归”“荣耀大连,并肩作战”等随着大连英博足球队征战全国的条幅,书写着球迷与球队同行,球队与城市一体的共荣共辱的精神纽带,构成了大连足球文化的民间叙事。当冲超成功的瞬间,6万余名观众合唱《大连大连》时,个体情感升华为集体记忆;当“足球振兴发展,建设体育强国”口号得以切实践行时,城市精神之格局与国家发展之愿景紧密呼应。
《决战梭鱼湾》的意义在于用纪实影像完成了对体育、城市、历史的多维解读,影片不仅是一部足球纪录片,更是大连城市精神的当代宣言。它通过专业的纪实美学、深刻的文化诠释和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中国体育纪录电影创作提供了新范式,也为城市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有家长在观影后疾呼:“应该带初中生高中生都来看,电影教会孩子们如何在绝境中托举自己。”这恰恰揭示了影片最珍贵的价值:将看台与观众席上的能量转化为延续城市文脉的火种。当全国各地球迷在黑暗中与银幕上的蓝色风暴同频心跳,担任影片旁白配音的知名体育评论人黄健翔的解读得到了印证:“这不仅是关于大连的纪录片,更是中国足球精神的图腾。”这部88分钟的影片可以说是足球写给大连的长篇情书,而这座用足球定义自我的城市,已在影像中完成对未来的庄严预告——只要梭鱼湾的海风仍在,看台上的歌声永续,足球城的血脉便恒久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