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里开出灿烂的花朵

2025年07月09日

推荐书目:《苏轼雅趣:花有清香月有阴》 (马文戈 著)推荐人:陈树彬推荐理由:吟诗作画,喝茶酿酒,谈道悟禅,赏花种草。无论是非福祸,他都喜欢把那些粗糙的生活,过成诗一样的优雅。这本书展现了苏轼乐观的生活方式,即使身处苦难,也要在苦难中开出花朵。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经历过苦难的人往往会变得坚强与乐观。北宋时期,才华横溢的苏轼屡次面对宦海的沉浮和生活的苦难,总能千方百计化腐朽为神奇,活出了优雅,活出了坦然,活出了精彩。每当茶余饭后,品读马文戈《苏轼雅趣:花有清香月有阴》一书时,我都会从苏轼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为自己的人生赋能。

这本书从18个维度全方位展现了苏轼的审美观念、文艺生活——用爱与欢喜的方式过一生。苏轼吟诗作画,喝茶酿酒,谈道悟禅,赏花种草。无论是非福祸,他都喜欢把那些粗糙的生活,过成诗一样的优雅,因为他从骨子里就是一个灵魂有趣的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不仅在诗词歌赋上文采斐然、成就卓著,而且还是一位出类拔萃、匠心独运的画家。在第六卷“水墨自与诗争妍:苏轼与画”中,作者马文戈一方面评价他“画中有诗:文人画的灵魂”,另一方面说他“诗中有画:题画诗的应有之义”。苏轼的画《潇湘竹石图》《偃松图》《枯木怪石图》,不仅充分展现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新画风,还特别“强调对于生活的体验,强调以自己的主观的体验来折射出具有诗人个性的绘画造型”。马文戈结合文人画与传统绘画的鲜明对比以及苏轼的绘画论述,在文中进一步指出:“他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中提倡的‘不求形似’与引书法入画,都对后来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了文人画的基本原则。”另外,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和劝勉好友王诜的《烟江叠嶂图》,“妙在画中态及画外意的兼备,将诗歌中想象的空间发挥极致,将多样复杂化的微妙情感融入绘画艺术中,使得诗情画意的美感跃然纸上,如历眼前。”由此可见,苏轼在诗画上的“雅趣”,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文人画潮流的发展,成为文人画理论的实际奠基人。

在“一枝一叶总关情:苏轼与竹”这一卷中,马文戈分别从“竹缘情深,歌以咏志”“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竹秀笋香逸事多”三个方面,生动细致地介绍了苏轼爱竹成癖,一生与竹相伴,以竹吟诗作画的感赋情怀。竹之品格不仅融入了苏轼的现实生活,更观照了他的精神世界。苏轼好竹,深得其高风亮节的清韵,他所画的《墨竹图》不落俗套、别开生面,笔墨之间自然而然流露出了他那高雅的人品与气质。另外,开创了“朱竹”画派的苏轼,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和竹相关的千古佳话。

在“非人磨墨墨磨人:苏轼与墨”一卷中,你会看到苏轼对佳墨的钟爱与痴迷。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与月”一卷中,你会看到苏轼把月看作灵魂的化身,当成抒情写意的重要对象,渗透着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刻思考。在“为谁零落为谁开:苏轼与花”一卷中,你会看到苏轼对牡丹、海棠、梅花的喜爱,怜惜之情浸入了其自身的感慨。

苏轼学问广博,才思敏捷,个性狂放,喜山水,爱美食,敢戏谑,善参禅,在中国古代文坛形成了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他在苦难里开出的灿烂花朵,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