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于细节中缝制出文化传承的精与美

2025年07月09日

于江红为走秀模特配饰品。

姜羽庭设计的文创产品。

姜羽庭(左图)和她设计的旗袍。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凌凤〛

编者按

在刚刚结束的大连时装周上,于大连银泰城举行的一场极具风韵的T台走秀吸引了本报记者的注意。带着中华千年积淀的优雅与隽永,带着中式内韵含蓄的浪漫与深情,大连市级非遗项目旗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于江红与她的女儿姜羽庭携着她们的作品闯入了记者的视野。通过对两人的采访,记者走近了这门承载着中华服饰文化的非遗技艺,有缘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摇曳生姿……

旗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旗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是相对现代旗袍工艺而言的,专指采用传统手法制作旗袍的技术与工艺,是近百年来流传在中国民间的旗袍制作方法。具有制作过程复杂、讲究细枝末节,突显个性特质,讲究先后顺序、过程一丝不苟等特点。包含检查裁片、缝制标记、手工盘扣等多道工序。

所有的工艺都在细节上

作为旗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于江红的故事是从她太奶奶说起的。“我太奶奶是绣娘,曾给当时的清朝皇族绣过衣服,家里还开过绸缎庄。20世纪70年代,我奶奶还带着村人一起绣花,承接过不少外贸订单。我大姑当年的嫁衣都是我奶奶亲手用粉缎裁制的,到现在我还留着。”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于江红从小耳濡目染,打版、剪裁都是上手就来。不过,要说她真正与旗袍传统制作结缘,却是2010年的事儿了。

“那年,我去乌镇玩,有一件旗袍入了眼,觉得漂亮得不得了,就是太贵没舍得买。回来后也总是惦记着,就像是颗种子留在心里了。”借着这个契机,于江红开始自己裁制旗袍,别人看她穿得漂亮,也跟她定做。一开始,她一边把从太奶奶那里传承下来的技法捡起来,另一边又走出去到江苏等地学习借鉴。后来,她不断对比筛选,选择了同样保留了非遗工艺的香云纱作为制作面料,并在每一道加工工序的细节上不断尝试,终于在继承了“镶、嵌、滚、岩、盘、绣”等传统手工工艺基础上,在裁片、缝制、烫省、归拔衣片、敷牵带、滚边、合肩缝、做夹里、复夹里、合摆缝、装领、做钉盘扣和整烫等13道工序上形成了独创的手工技艺。

2012年,于江红成立了自己的旗袍制作工作室。2020年,旗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获批大连市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就这样,于江红在旗袍传统手工制作的路上走了下来。

意料之外的传承

姜羽庭以前根本就没想过要走母亲的路,高考时于江红让她学服装设计的提议也被她果断拒绝了,可没想到,一场疫情让一切发生了改变。“我以前连我妈干的是非遗都不知道,还是上大二时跟老师采访毛猴、兔爷一类的非遗项目,在电话里聊起来,我才知道原来我妈不只是一个裁缝,而同样也是一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姜羽庭说起这事儿自己都笑了。“知道了这门技艺的可延续性,我才觉得有点儿意思。2020年之后那阵儿,哪儿也去不了,我就跟着我妈学,慢慢地,坐得住了,也品出了其中的滋味。”

可能是因为家族基因,姜羽庭从小玩COS的时候,衣服道具啥的都是自己做的,所以跟于江红学起这些工艺来也快,虽然手头还不能达到母亲的水平,可眼力却练出来了,门道儿也能说得一清二楚。

为了增加非遗活动的体验度,姜羽庭还帮于江红设计了很多运用到旗袍制作技艺的文创产品,从喜虎、喜熊布偶到与皮艺结合的香包,从杯套、靠枕到领带、围巾等,让每月两场的传承普及活动丰富多彩起来。“我自己也通过帮妈妈设计文创产品进行了各种技法的学习。”

这次时装周走秀,姜羽庭带来了自己设计的三款作品,今年10月,她还将带着自己的独创品牌走上温哥华时装周的舞台。“我现在的精力主要是放在发展与设计上,提高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与了解我们。”说起这些话来,姜羽庭有着当代年轻人特有的自信,考北京服装学院的研究生,发布以文化与服饰为主题的抖音作品,进行更多自主创新设计……姜羽庭想做的事儿太多了,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是恨不得能长出8只手来。

两代传承人的共同成长

于江红深耕传统,于每一个细节处精益求精,她的工作室不仅是大连工业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的实验教育基地,而依托工作室成立的非遗旗袍艺术空间,更是以“传承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为主题,逐渐延伸至茶器、插花、文玩、雅集、艺展等领域,是集产品研发、课程培训、非遗传承、研学艺展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平台。

而姜羽庭则更看重理念上的创新,大学期间的数字媒体学习背景让她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非遗旗袍注入新的活力。在姜羽庭看来,现在的新中式很多只是中式元素的堆砌,这不是真正的传承,而母亲于江红对于传统又过于拘泥,姜羽庭希望自己可以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内涵通过自己的设计融会贯通地表达出来,服饰是文化的表达,挖掘“天人合一”的东方人穿衣理念才是真正的精神上的传承。

现在,母女为旗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这一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在互相的交流与沟通中共同成长着……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