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琪 陶良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对于基层党建而言,数字技术通过发挥自身“思维可视化”“组织网络化”和“决策智能化”等优势,不断促进党员干部队伍质量、组织体系质量和组织制度质量提升。因此,深刻把握数字赋能新要求,夯实制度基础、强化平台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谱写基层党建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夯实制度基础
只有夯实制度基础,才能为数字赋能基层党建提供根本保障。一方面,做好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是确保制度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使各项制度相互衔接形成有机整体的根本前提。做好顶层设计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既要立足基层党建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和难点,也要结合新时代党建工作新要求,科学规划制度体系框架。同时要强化系统思维,打破部门、层级、领域间的制度隔阂,围绕法律法规、数字平台、数据共享、党员教育等核心环节,构建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协同联动的制度链条,确保制度既能满足当下需求,又能适应未来数字技术迭代升级。另一方面,做好制度建设的执行监督。制度的权威在于执行,执行力是制度的生命力,监督则是执行力的重要保障。对此,要注重结果运用,强化问责力度。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与绩效评价,与干部的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等深度挂钩。对考核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在干部调整、重要岗位配备中优先考虑;对执行不力、敷衍塞责的行为严肃问责,形成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鲜明导向,以此倒逼制度落实。畅通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协调,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对象和监督内容,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专项审计等方式,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测,确保全过程无死角监督。同时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及时将数字赋能基层党建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使之更加切合实际。
强化平台创新
数字赋能基层党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平台载体作为这项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平台创新是其内在要求。一是确保平台技术架构的先进性与兼容性。必须要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作为底层支撑,推动海量党建数据的快速分析和处理,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要实现设备兼容、数据互通与标准统一,降低“数据孤岛”发生的可能,推动基层党建与数字化治理体系朝着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二是推动平台功能设计与党建业务的深度适配。紧扣组织生活管理、党员教育、党群服务等核心场景,集成“三会一课”、党课推送等功能,将党建业务流程转化为数字化模块。在此基础上搭建画像系统分析学习轨迹与服务效能,推动平台功能从“工具化”向“业务赋能”升级,确保技术设计与党建工作规范、基层实际需求高度契合。三是注重用户体验的便捷性与人性化。针对党员年龄、技术水平差异优化交互界面操作流程,增设相对应的辅助功能,开发轻量化小程序降低使用门槛,嵌入智能客服实时解答疑难,确保老年党员、技术薄弱群体的高效使用,让数字党建真正服务基层、贴近群众。四是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防护。数据安全与隐私防护是数字社会稳健运行的基石,更是贯穿数字赋能基层党建全过程的生命线。因此,必须要构建坚固的防护体系,运用加密存储、传输加密等技术防止数据泄露篡改,严格管控数据访问权限,确保数据合规使用。同时要定期开展安全评估与漏洞扫描,加强人员安全意识培训,为基层党建数字化筑牢安全防线。
注重人才培养
在当下数字化变革浪潮中,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实现数字赋能基层党建必须要注重人才培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为数字赋能基层党建提供可持续的强大动力。在培养理念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理念,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服务党员群众,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为价值旨归。在培养方案上,根据工作岗位需求与数字技术发展现状,对基层党建工作者和技术团队进行分层分类培养,坚持以消除“数字鸿沟”与知识壁垒为目标导向,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培养模式上,加强产学研一体推进,促进高校、企业与基层之间的深入交流,推动科研资源、专业人才、实践经验等诸要素配合,实现多方优势互补,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组织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统一,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贯通,推动学习积极性有效提升。在培养资源上,由政府出资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到数字党建技术的研发创新,不断提升整体研发水平。同时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广泛吸引专业人才投身于数字党建领域,对优异者要给予奖励,纳入数字党建人才库,为基层党建数字化发展储备人才力量。同时要推出一揽子政策进行兜底扶持,聚焦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确保数字赋能基层党建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大连市社科联重点课题“数字赋能基层党建的现实挑战与治理路径研究”(2024dlskzd35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分别系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