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大连目前正处于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关键期,必须用好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个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转换器”,破解“大连制造”向“大连智造”跃升瓶颈的关键抓手,重塑城市产业竞争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筑牢数字基建底座:
构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四梁八柱”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底层基础设施的完整性与先进性。应统筹推进网络、数据、算力、安全四大核心要素建设,打造支撑千万级市场主体数字化转型的“工业数字高速公路”。一是夯实网络互联基础,打通数据流通“大动脉”。实施5G工业赋能行动,加快实现重点工业园区5G网络深度覆盖,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在船舶与海工装备、高端轴承等优势领域率先突破,通过建设相关行业标识解析平台,推动更多关键设备实现唯一标识管理,大幅提升零部件追溯效率。借鉴长三角“苏信码”经验,建立大连工业数据字典和接口规范,提升规上企业数据标准化率,彻底破解“数据孤岛”难题。二是打造创新载体矩阵,构建公共服务“强磁场”。发挥“易制造”“冰山云”等本土平台示范效应,重点培育一批行业级平台,通过优化“通用平台+行业平台+企业平台”立体化布局,加快释放工业互联网平台价值。探索在高新区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谷”,采取“研发+中试+产业化”模式,建设智能工厂体验馆、工业软件实验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平台企业+创客团队+服务机构”的共生生态。三是强化算力电力双支撑,筑牢数字经济“能源网”。牢牢把握算力这个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引擎”,依托“大连数谷”建设,构建“云—边—端”协同算力网络。加快推进华为(大连)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中国联通(大连)智算中心等持续扩容,不断扩大智能算力规模。在金普新区、普兰店区等制造业集聚区布局边缘计算节点,实现工业数据“本地处理+云端存储”。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算力共享平台,通过按需付费模式降低使用门槛。
深化产业协同创新:
激活平台赋能的“乘数效应”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连接重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1+1>2”的生态聚变。应立足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强链、补链、延链”中发挥关键作用,构建“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全社会享平台”的协同发展格局。一是打造行业级解决方案,破解“千企千面”转型难题。实施“一业一策”平台赋能工程。依托“易制造”等平台构建虚拟产业园,整合全市机床、重工装备等领域龙头企业的闲置产能,通过订单智能匹配系统,显著提升设备利用率,实现万台机床联网、百万订单对接。在船舶与海工领域,以“冰山云”为基础打造船舶全产业链协同平台,贯通船舶设计、零部件制造、总装建造到航运服务的全流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大幅压缩船舶设计周期。二是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生态,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参照海尔卡奥斯“大企业建平台”模式,推动本地制造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作用,搭建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带动配套企业共享技术资源。呵护好中小企业这个创新生态的“神经末梢”,探索实施“创新券”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购买平台服务,持续提升规上企业平台覆盖率,形成“大平台顶天立地、小应用铺天盖地”的局面。三是探索“平台+产业链”融合模式,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推广服装产业大杨模式,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单量单裁”管理模式、西装定制3天交付,推动“大连时装”从批量生产向定制化柔性化转型。推动本地金融机构联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链易贷”相关产品,基于企业真实交易数据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授信规模,不断扩大信贷资金覆盖面。
强化政策制度创新:
构建全要素保障的“生态系统”
一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打造转型“强引擎”。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专项行动,配套出台财政、金融、土地等专项政策,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平台给予奖励,对企业上云费用给予补贴。建立评估督导体系,参照工信部“双跨平台”评价标准,定期发布大连工业互联网发展白皮书,形成“规划—实施—评估—优化”的闭环管理。二是创新金融支持模式,破解融资“中梗阻”。探索“平台贷”专属产品,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平台企业数据资产估值提供信用贷款,试点开展数据资产质押融资。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对平台企业贷款不良率在指定范围内给予补偿,切实降低金融机构风险顾虑。三是实施“数字人才”工程,破解转型“智力荒”。支持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与华为、海尔等企业共建“工业互联网工程”学院,推行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每年定向输送一批复合型人才。对工业互联网领域高端人才给予安家费等专项补贴,建立全球人才数据库,重点引进工业软件、数字孪生等领域的高精尖团队。建设“大连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推行“培训—认证—就业”一站式服务,打造东北亚数字技能人才高地。
(作者系大连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