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发现的汉代饮食文化实证·其他

打井取水 煮海为盐

2025年04月25日

营城子汉墓出土的陶井。

〚张翠敏〛

烤肉、撸串、蒸煮美食、畅饮美酒……不仅是先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其联结纽带就是传承。此外,淡水、盐、蔬菜瓜果等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汉代离我们确实有点儿遥远,但汉代人的生活离我们又如此之近。

随葬井和水斗是普遍现象

人们生产生活离不开水,淡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在大连地区汉墓中随葬井和水斗、瓢等明器是普遍现象。各种形制、千变万化的井犹如一道风景线,再现汉代人的生活景象。

由于自然地理原因,大连地区河流分布比较少,淡水资源不是很充足,因此古人打井取水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地下水资源丰富,人们可以通过打井,将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提取到地面,用于生产生活及其他方面。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农田里的机井、家中的井,用于灌溉和生活用水。早年,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院里都有一口井,特别是老式压水井,能唤起人们多少童年的回忆。“吃水不忘挖井人”,亘古未变。

在一些汉代遗址中,出土了实用的陶井圈、陶水管等,比如旅顺牧羊城址南(大坞崖遗址)发现的汉代陶井,用多个圆形陶井圈套接而成,陶井圈直径0.95米、高0.4米,井深4.7米,还出土了陶水管。金州西马圈子城址也出土了陶水管。这些陶井圈和陶水管都是实用器,打井取水技术已相当成熟。

营城子汉墓出土的陶井口沿上有朱书写的汉隶体“井”字,表明该器物代表井。大连地区从西汉晚期开始出现陶井的模型,一直流传下来。各种形制的陶井明器数量众多,几乎每个墓都有随葬,甚至有的墓葬随葬两件陶井。有的陶井中还附有水斗,水斗形式与现代水斗非常相似,甚至还有陶滑轮模型以及井栏模型。营城子汉墓和普兰店姜屯汉墓出土了一定数量的井栏,多为中间带圆孔的井字形,形制略有不同。

在国内其他汉代遗存中井也多姿多彩、数量庞大,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陶井明器作为重要随葬品,意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使用,因此井在大连地区汉代考古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井旁写水泥自足,衔泥上屋随尔欲”,诗人将井边景色写活了,为我们描绘了诗情画意、充满浪漫气息的画面。

辽东郡平郭曾设盐铁官

饮食离不开盐,盐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北宋词人柳永的《煮海歌》描写盐农煮盐晒盐的情景:“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魏晋左思在《三都赋》中有“煮海为盐,采山铸钱”的诗句。

古代以煮盐为主,就是取地下卤水煮盐,而不是直接取海水晒盐。考古发现和文献证明,“晚商、两周、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的煮盐以及明清时期晒盐,都是掘取浅层地下卤水”,这是因为滨海地区的地下卤水浓度大约是海水的数倍,“地下卤水具有分布广、浓度高、储量大、埋藏浅、易开采等特点,是盐业大规模生产的绝佳原料”。

汉代盐铁官营,在辽东郡平郭(熊岳境内)设盐铁官。《管子·地数篇》称“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已发现的齐地盐业遗址众多,规模庞大,与文献记载相吻合。辽东之煮指的就是辽东地区的煮盐业。

目前,大连地区汉代盐业遗址虽然尚未发现,但在山东、河北等地已发现了数百处先秦时期的盐业遗存,特别是在山东境内渤海湾南岸的莱州、昌邑、潍坊以及河北的海兴、黄骅等地300余公里的滨海平原和滩涂地,发现了20多处东周时期的盐业遗址群,800多处遗址,发现了大量遗迹(比如盐井、盐灶、灰坑、窑、烟道、作坊等)和制盐遗物。山东寿光发现的商周盐业遗址群和唐宋盐业遗址等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制盐景象。这些材料为辽东近海地区也应存在古代煮盐遗址提供了参考依据,期待考古新发现。

由此可以佐证面向海洋的大连地区煮盐业肯定比较发达。营城子汉墓曾发现一块陶片上残留“盐”字一部分,推测应与盐有关。现在的大连盐化集团从古至今一直是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

蔬菜瓜果

从考古和文献中得到旁证

尽管大连地区尚未发现汉代蔬菜瓜果实证,但它们也是人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

由于这类物质难以保存,只能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中得到旁证。马王堆汉墓遣册中就记载了多种多样的蔬菜、水果,甚至各种调料。马王堆汉墓主人辛追夫人、海昏侯刘贺尸体内均发现了香瓜子,反映了二者进食香瓜后死亡,同时说明死者去世的季节。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多种农作物,包括蔬菜水果等,比如胡萝卜、香菜、胡椒、葡萄、核桃、哈密瓜、西瓜、番石榴等,使原本就丰富多彩的蔬果种类增添了新的成员,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

科技考古

饮食结构以粮食为主

想要准确了解汉代人具体吃什么,还需要依靠科技考古的力量。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山东大学遗产研究院合作,通过对营城子汉墓和金州董家沟汉墓出土的人骨和动物骨骼进行稳定同位素检测,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在这里的汉代人的饮食结构以C4类食物为主(如粟、黍),同时兼有C3类食物(如小麦、水稻等)。这里人们的饮食中还有一定比例的肉食,包括家养动物、陆生野生动物以及部分海产品,比如大连地区汉墓中常见的猪、牛、鸡、狗、兔、野猪、鹿、獐子、鱼等遗骨以及大量的贝类,可佐证人们的饮食成分。这是目前科技考古为我们带来的最新成果,基本上可以判断生活在大连地区汉代人的主要饮食结构,即以粮食作物为主,肉食、海鲜、蔬菜、水果为辅,荤素搭配。

通过对大连地区出土的饮食相关实证管窥,我们了解到生活在大连地区汉代人的饮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又具有独特的海洋文化特色,生活气息十分浓郁。饮食千秋,气象万千,人们安居乐业,离不开繁荣发达的经济做后盾。原来,大连地区在汉代是如此繁荣、富庶,生活在这方水土的人们是如此浪漫、富足。

(作者系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①营城子汉墓出土的陶井与陶水斗。

②金州董家沟汉墓出土的陶瓢。

③普兰店姜屯汉墓出土的陶井栏。

④金州董家沟汉墓出土的陶滑轮。

⑤金州董家沟汉墓出土的陶井。

⑥金州西马圈子城址出土的陶水管。

⑦旅顺牧羊城址南(大坞崖遗址)

出土的陶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