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4月23日,大连工业大学涌动着劳动创造的热潮。一场以“匠心传承 劳动筑梦”为主题的沉浸式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正在举行。全景式劳动教育成果展、多维体验课堂、非遗大师工坊与劳动精神大讲堂四大板块,构建起“展、学、做、创”一体化育人场景,在传统匠心与现代劳动的碰撞中,展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与人才培养改革的丰硕成果。
此次活动最大亮点当属“非遗大师传承工坊”。10位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携独门技艺入驻校园,打造出“可触摸的非遗课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吉在贝雕工坊内,手持贝壳现场示范:“大连贝雕讲究‘依形取势、随色赋彩’,这片蝴蝶翅膀的渐变色需要12片不同弧度的贝壳拼贴。”在他指导下,20名学生完成的“蝶舞匠心”挂件系列,将海洋文化与工匠精神完美融合;首届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王美江在木贴画工坊,用废弃松木边角料拼贴出《雪乡情》,“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让学生惊叹。而武氏女红工坊的发簪头饰、葫芦烙画工坊的山水纹样,则让学子在穿针引线、烫烙点染间,触摸到非遗技艺的温度。学生在非遗大师手把手教学中,不仅习得技艺,更感受到“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坚守。
大连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劳动教育特色成果展”现场,100余件师生原创作品搭建起“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场景。其中既有激光雕刻的“建党百年”主题椴木作品、苏绣工艺的国风挂饰等传统技艺创新成果,也有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大型中国结、融合高分子材料的“色母粒”拼画等科技艺术作品。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交融碰撞,生动展现了劳动教育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破圈”活力。现场还特别设置劳动体验环节,茶艺、陶艺、插花、结绳……学生在参与中感悟“慢工出细活”的劳动哲学。
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的板块之一,在第九十八期博慧讲坛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贺严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密码》为题,从大禹治水到当代大国工匠,系统阐释“三个精神”的传承脉络与时代价值,在校园激荡起劳动教育时代精神的思维火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贺严说:“工匠精神不是简单的技术熟练,而是对每个细节的极致追求,流水线也能出大国工匠,关键是要有‘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的信念。”
近年来,大连工业大学立足轻工学科优势,以劳动教育为重要抓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构建“五育并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开办东北地区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开设《“色母粒”拼画制作》《苏绣国风饰品制作》等30余门劳动教育精品实践课,与大连贝雕厂等企业共建校企协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举办覆盖全校的劳动教育月活动等举措,推动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累计吸引万余名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获批辽宁省首批劳动教育示范校、辽宁省首批“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