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坐落在“中国海盐之乡·复州湾”的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原名大连复州湾盐场,始建于1848年,至今有170余年历史。沿着煮海为盐的历史一路走来,企业秉承“诚信为本”的原则,从生存需求到美味延伸,演绎着舌尖上的精彩。
大连盐化集团是全国四大海盐场之一、中国轻工业制盐行业十强企业、国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荣获大连市首批优秀诚信企业、国家信用体系建设AAA等级、中国盐业协会AAA级盐定点生产企业称号,“海湾”牌食用盐获评“辽宁老字号”。
盐韵凝“晶”华 藏尽海盐史
走进大连盐化集团的海盐历史文化馆,仿佛置身于古代海盐生产的现场。馆内以文字、图片、绘画、雕塑、实物等形式,讲述盐的前世今生。
大连盐化集团的百里盐田就在北纬39°这个寒暑交界地带。这样的地理环境,保证了原料的纯净自然结晶,生产出的海盐自然晶莹、色泽白净、天然咸鲜。复州湾地区海盐生产历史悠久,可以分为“海水煮盐”和“天日晒盐”两个阶段。较早记载辽东盛产海盐的古代文献是春秋时期的《管子》,其“地数篇”中有“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意思是说齐国的“渠展”与燕国的“辽东”都盛产海盐。这里说的盛产海盐的辽东就是今天的辽南地区。
据《东三省盐法新志》记载,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复州即设盐百户和煎盐军,管理和经营盐业事务。在今天的复州湾金城子遗址,其城门石匾上刻有“盐场堡”三个字,说明当时的复州湾就已成为全国海盐生产的重要地区。但那时海盐的生产方法是“煮”,这种古老的方法生产能力十分低下,却使用了近千年,直到清朝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一个叫刘官的山东人和他的儿子们,来到复州湾的南海头开始用“滩晒法”生产海盐,这种方法才结束。后来,有商户在复州湾一带创筑盐田,戽水晒盐,卓有成效。一时间周边仿者众,为建滩之始。至今,这片百里银滩已历经170余年的风雨洗礼和发展。
开拓创新路 打造新格局
大连盐化集团的发展史,也是历代盐化人的漫漫奋斗史。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企业推行多项制度改革,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成为辽宁六家盐企中唯一完整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的国有企业。2009年7月,企业由工厂制改建为公司制企业,坚持与国内国际对标,打造海水制盐、海水化工、海水生物养殖、海盐文化旅游四个产业板块,在同行业中率先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实现从“海盐经济”向“海水经济”的华丽转身。同时依靠创新驱动,组建省级技术中心,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加速两化融合,成功将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于盐业生产,劳动生产率居同行业前列。
海水制盐是大连盐化集团的基础产业,企业先后投入资金近10亿元完成老盐田的升级改造,形成集中纳潮、集中制卤、集中结晶、集中收盐的大生产模式,为食盐生产提供优质原料基础。建设年产能30万吨的高标准食用盐生产基地,集食用盐加工、包装、仓储、配送于一体,是目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食用盐生产厂家。旗下的“海湾”牌海原味食盐现有精制盐、洗涤盐、日晒盐三大系列30余种产品,凭借“天然晒制 自然咸鲜”的特点,荣获“辽宁省名牌产品”和第18、19、20、21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大连盐化集团有着广阔的水域资源,其中自然生长着多种藻类和微生物,是水产品养殖的天然牧场。本着宜养则养的原则,企业成立水产养殖场,养殖海参、南美白对虾、海蜇、梭子蟹等水产品,海参养殖面积达4500亩,对虾养殖面积达10万亩。为保证产品无公害,企业投资建设水产品育苗场,所育幼苗全部用于自养,从源头保证养殖水产品的高品质。目前,企业已拥有“老盐家”品牌海参、对虾等水产品近十种,特别是盐田对虾深受消费者青睐。
探索新路径 实施“产业+”
盐之品格,海之境界。近年来,为弘扬大连海盐文化,大连盐化集团精心打造海盐世界公园、海盐文化传播中心、海盐历史文化馆三个标志性的文化载体。其中,海盐世界公园,占地5万平方米,是大连盐化集团依托丰富的海盐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倾心打造的以“海盐”为主题特色的全新工业旅游项目。景区通过“旅游+海盐”的核心理念,集健康、美味、新鲜、特色、科普于一身,打造浓海水漂浮、盐滩浴、乘小火车观光、古法制盐体验等10余个游乐项目,让游客领略海盐景观独特的魅力。2017年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019年被确定为大连市级科普基地。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当前,大连盐化集团正处于“二次创业,再次腾飞”的火热实践中,将持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产业+”规划,在“以海盐为基础、以海水化工和海洋生物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海盐文化产业为引擎”的产业格局基础上,立足盐业、跳出盐业、延伸盐业,用创新引领企业发展,让科技主导产业转型,加快海盐、海水化工、盐田生物、海盐文化、康体保健、清洁能源等领域研究,为实现“绿色盐化、数字盐化”而不断前行,打造“蓝色”新引擎。徐菁 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