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大连》来了!

在历史的星河中追寻信仰的光芒

2025年04月23日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

▲金伯阳故居

金伯阳塑像

泰东日报社旧址

国营五二三厂(前身大连建新公司)俱乐部

▲关向应故居纪念馆全貌

◀关向应故居

中共大连市工委旧址

中共旅大地委书记处办公地、欧阳钦故居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外景

八路军挺进东北登陆地纪念塑像

史春英烈士陵园

关东工业专门学校旧址

胡家村党支部旧址

近日,由大连出版社与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红色大连》图书正式出版发行。作为一部首次以媒体人视角对大连红色历史的回望之书,《红色大连》呈现出全新的话语表达体系,填补了该领域大连红色历史的出版空白。同期制作播出的同名电视专题片,以“文字+影像”的立体化传播,全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大连的革命历程与建设成就。据了解,该项目集结大连新闻传媒集团专业的采编摄制团队,历时近一年时间,用媒体人的求索方式重新丈量了大连全域12个红色地标。

今天,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及大连市第十六届全民读书节全面启动之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红色大连》的成书历程,与采编团队面对面,触摸他们的创作心路,共同感受红色大连的传承力量……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孙广洋〛

初心如炬:《红色大连》的创作使命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大连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红色记忆。《红色大连》的创作与出版,正是为了在历史星河中点亮那些被遗忘的星辰,让后人在追寻信仰的道路上不再迷茫。

作为新中国最早迎来曙光的城市,大连的红色地标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中华工学会的红色小楼走出了中国东北工运的开路先锋;泰东日报社旧址孕育诞生了大连地区的第一份中文报,开启了这座城市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新纪元;旅顺日俄监狱旧址那个80多年前成立的党支部,在风雨如晦中迸发出最坚不可摧的信仰之力……这是一部关于大连红色历史的著作,更是一次对初心与使命的深情回望,一次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

主编王会军在序言中指出,创作《红色大连》的初衷是“重温峥嵘岁月,感应历史深处传递的力量”,让红色记忆成为“生生不息的精神滋养”。

在大连的城市脉动中,从不缺乏红色基因和澎湃激情,《红色大连》这部作品,就是以12个闪亮的红色地标为载体,钩沉红色历史,聚焦不该被遗忘的热血故事,见人见事见精神。

笔墨铸魂:创作者的红色之旅

《红色大连》的创作团队由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十余位专业媒体人组成,他们来自声、屏、报、网各个板块,具备丰富的采访经验和扎实的文字功底。

在近一年的创作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走访了大连英烈足迹所及的12个红色地标,从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到旅顺日俄监狱,从八路军挺进东北登陆地到关向应故居纪念馆……在这些信仰传承之地,他们感应历史深处的红色脉动,捕捉激荡不息的时代印记。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顶着时间紧迫的压力,还要在学术考据和文学表达之间寻找平衡。然而,正是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真相的执着,他们最终书写出了这部兼具学术价值和文学魅力的主题作品。

在创作《红色大连》的过程中,每一位创作者都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涤荡与升华。他们通过文字与历史对话,与先辈们的精神共鸣,深刻体会到了红色基因的力量。

作者张晓帆在创作中“陪伴”着烈士金伯阳走完了他短暂但辉煌的一生。她说:“从18岁投身革命,到26岁为国捐躯长眠于异乡,金伯阳就像一颗璀璨的星,尽情燃烧自己,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重温金伯阳的故事对当下具有特殊意义,展现了一个年轻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是对“英雄”二字鲜活的诠释。

作者孙广洋赶到八路军挺进东北登陆地的纪念雕塑所在地时,这里早已变成“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碗里”的丰收渔港、生态之地。迎着习习的海风,他仍能感受到当年八路军将士们渡海作战的一腔热血,“当我站在打拉腰渔港码头上,那段沉寂77年的历史往事瞬间又鲜活起来了,正是数以万计在旅大登陆、投身东北解放事业的主力部队和地方党政干部的舍身付出和英勇牺牲,才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作者石朕在撰写泰东日报社旧址部分时,感慨于早期共产党人在大连的革命活动。在她看来,“泰东日报社不仅是大连第一份中文报纸的诞生地,更是共产党人传播革命思想的阵地。当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自觉联系在一起时,就算前途迷茫,也能升起坚定的信仰”。

作者韩晓东在创作关向应故居纪念馆部分时,被关向应的革命精神深深折服。他表示,“关向应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忠诚和担当。他的事迹让我明白,信仰是共产党人最宝贵的财富,一旦有了伟大的信仰,就会拥有令人钦佩景仰的魂魄”。

薪火相传:

为城市绘制血脉清晰的“红色图谱”

《红色大连》的出版,不仅是对大连红色历史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一次深刻传承。这部作品以“红色基因图谱”为框架,梳理了从大连福纺四二七大罢工到大连建新公司支援解放战争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并收录了如长隆德庄园“李家药房”地下联络点等鲜为人知的革命细节。

通过一段段娓娓道来的历史叙事,读者对大连红色精神的根脉与传承“一目了然”。主编王会军表示:“《红色大连》一书的价值,不会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凝聚气势磅礴的力量,赓续百年大党的荣光,点燃城市奋进的豪情,融入民族复兴的宏图!”通过讲述大连的红色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激励后人继承先辈的遗志。因此,《红色大连》的创作与出版,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一次对未来的坚定期许。

党史专家高丽莉一路见证了《红色大连》一书从前期策划到组织创作,再到修改完善的全过程,她对《红色大连》的出版发行给予高度评价。她认为,《红色大连》创新方式方法,用好红色资源,以媒体人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素材,在大连地方党史书籍中是一部视角独到的红色佳作,也为青少年提供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通过阅读《红色大连》,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信仰力量,从而激励他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前行。

《红色大连》作为2022年大连红色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出版发行,成为研究大连革命史与红色基因的重要文献。感兴趣的读者可通过大连出版社或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相关媒体平台获取该书的详细信息。

采访手记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

中国东北工运的开路先锋从这里走出

那抹最鲜艳的红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春燕〛

山在城中,海在城边,漫步在大连这花园一样的城市里,一栋栋裹着沧桑的红楼像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见证者。其中,最矮小也是最辉煌的就是黄河路658号的小红楼,这里走出过大连第一位共青团员、第一位共产党员,这里诞生过中国东北第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会,这里领导过震动全国的福纺四二七大罢工——与省港大罢工南北呼应,谱写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人民革命高潮的光辉篇章。

这里就是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

从1923年12月2日正式成立到1927年8月20日被查封,存在三年零八个月又十八天的大连中华工学会,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组织中国工人在日本人开办的大工厂里公开进行合法斗争,被中国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李震瀛和党在东北地区的组织领导人陈为人称赞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历经百年风霜,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成为大连最鲜艳的一抹红。小红楼里,为中国工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奔走斗争的工运领袖们英灵不朽;展室墙上,驻留在老照片上的青春洋溢着从历史深处传递出来的力量,激励着人们在历史的现场中继续追问,寻找“何以中国”“何以大连”的答案。

旅顺金伯阳公园

以身许国、精忠报国的“铁血传奇”

记住先驱们热血激荡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晓帆〛

三年前的冬天,在旅顺地方史专家李华家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了金伯阳的老家——旅顺口区铁山街道金家村。原本以为,时隔90多年,村里知道金伯阳的人恐怕不多。出乎意料的是,金伯阳的亲侄子依然住在村中,金伯阳的故居、小时候打水的井也都完好地保存着。

1932年9月,已经是中共满洲省委常委的金伯阳奉命回大连检查工作,趁着夜色回了趟家,这是家人最后一次见到他。金伯阳在家里只待了一夜,天还没亮就走了。也是这一次,妻子有了孕。遗憾的是,直至牺牲在吉林通化,金伯阳都不知道自己有个女儿。

金伯阳的妻子终生未再嫁,一个人带大了女儿。女儿从未见过父亲,对父亲的印象大多源于后人的文字。

那时候的金伯阳才20多岁,是多才多艺的青年、有修养的知识分子。他或许可以有另一种人生,但在写下“丹心共日月,热血洒江山”时,他早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当我们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时,更应永远记住他,记住他们,记住那个残酷的岁月,先驱们的热血激荡。

泰东日报社旧址

开启一个新纪元,结束大连没有中文报的历史

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城市精神基因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石朕〛

当时选择走近这样一栋小楼,是有一份特殊的情愫在其中的,我希望在历史的碎片里回望我的报业前辈,打捞那些被岁月冲散的城市精神标本,去探寻这栋小楼和从这里走出的许多民主进步人士,留给这座城市怎样的印记。

当完成采写后,我发现让我震撼的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个阶段,而是一个时代的群像。那时候,一批批爱国知识分子和共产党员前赴后继,初心不改,艰难但却执着地传播着爱国进步思想。每一天,一份份报纸从这座不起眼儿的建筑里发出,也许上面只是闪烁着一点儿真理的微光,但他们坚信,那也是一颗颗“信仰的种子”被四散到各地。那时的他们即使看不到前路,但仍坚定地相信,“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大连建新公司旧址

解放战争保障线,吴运铎们血肉书写的国家记忆

能为军工人做些什么,特别荣幸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军辉〛

写作的过程,是与历史、历史中人不断相遇的过程,也是被建新精神不断激荡的过程。无论是从吴屏周、吴运铎这样的开创者身上,还是从后来五二三厂的一批批军工人身上,都能看到一种精神——不惧生死、精益求精、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这种精神融入军工人的骨血,并一代代承继发扬光大。

我也在采访中听到时代的风声,感受到时间的重量。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从大连建新公司到五二三厂,再到后来的宝原核设备有限公司,屡次变化,数次转型,可是军工人从来不怕,他们永远不惧挑战,迎难而上。对照当下,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呼啸而来,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自处?我从历史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以开放、吸纳的姿态,去应对永恒之变化,以专业、专注的精神,去经营无涯之事业。

关向应故居纪念馆

“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人需如树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韩晓东〛

在一本讲述晋西北抗战的小人书里,我第一次知道了关向应这个名字。印象深刻的有两点:其一,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和政委关向应配合默契、关系甚笃;其二,我军将领中南方人颇多,而关向应是一位北方汉子。

当怀着主观的激动和崇敬写就有关关向应的这篇文字之后,我眼里有泪:每一位先驱,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长征。

壬寅虎年初,我驱车前往大黑山脚下的关向应故居纪念馆。接待我的是纪念馆的王艺伟部长。年轻的艺伟部长主动当了我的纪念馆讲解员、相关史料的提供者,之后就是我书稿的第一位读者、校勘者。她的敬业和专业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对史料细节的精益求精绝对让我这个学史的记者自愧弗如。她告诉我,这源于对先驱的崇敬和爱戴,纪念馆的全体都是如此。每年,馆里都派代表前往陕西“四八”烈士陵园的关向应墓地吊唁祭奠、寄托哀思。

关向应故居纪念馆、向应广场、向应中学、向应公园,伟大的名字深深嵌入家乡的山山水水,壮阔的精神注定代代传颂。

人需如树,深植土壤,方能茁壮。

中共大连市工委旧址

抗战胜利后我党在大连建立市委的起点

风雨飘摇却使命光荣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刘畅〛

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大连解放80周年。我们通过一栋历史建筑,即中共大连市工委旧址,定位了抗战胜利后我党在大连建立市委的起点,由此走进一段风雨飘摇却使命光荣的历史。

大连繁华的中山广场东北角,人民路6号,有一栋灰白色和风欧式小洋楼,它就是日本投降后我党在大连成立最早的市级党组织办公地——中共大连市工委旧址。如今,这里是大连银行华昌支行。事实上,中共大连市工委在这栋小楼办公时间不满一个月,然而,在多股势力暗中较量的1945年,一个月中发生的局势逆转,却足以改写历史。

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进驻旅大,旅大解放。一个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如何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如何在中国共产党尚未夺取全国政权的形势下,在一个滨海城市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并实施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追叙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有6个字很形象地表达了当时局面的危急和任务的困难,那就是“抢形势、搭架子”!

今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仍有许多工作需要拿出“抢形势、搭架子”的劲头,仍需要不怕牺牲、敢于流血的精神。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锤炼历史眼光、保持历史耐心,新的赶考之路,我们一定能考出更好的成绩。

中共旅大地委书记处办公地、欧阳钦故居

从红色地标里阅读历史

一个家庭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宋京〛

拿到欧阳钦故居的采访任务时,记者内心是兴奋的。迅速调出手机通讯录里存的欧阳钦的大女儿欧阳晓光的电话号码,提出了采访要求。曾有机会,我获得了欧阳钦女儿的联系方式并得到了专程到北京采访搜集欧阳钦生前故事的机会。那次采访,我得见了欧阳钦生前在北京住过的房子,得见了他遗留下来的很多文字和图片资料,并在欧阳晓光的帮助下,拜见了欧阳钦在大连工作时期的秘书,通过多方讲述,得到了关于欧阳钦的第一手资料。北京采访回来后,我写出4篇见报文章,关于欧阳钦的,关于欧阳钦妻子黄葳的,关于欧阳钦秘书李曦沐的,还有关于黄葳的哥哥戴中孚的。

关于欧阳钦故居的采访,在我,也就顺理成章了。我重新翻阅了当年的采访笔记,重新联系上了欧阳晓光,补充阅读了《欧阳钦画传》和《黄葳画传》。

书稿完成后,我第一时间传给了欧阳晓光,请她做第一手的订正,她很认真地逐字逐句进行了校验和修改。后来她说,我是写他们一家故事写得最多的记者。我很幸运,他们一家人的故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具有战略意义的剪影,一个家庭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

旅顺日俄监狱三角放风地

特殊党支部的诞生地

留住黑色铁窗下的红色记忆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常华〛

对于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大连人并不陌生。一百多年前,随着这座当时中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监狱投入使用,它也成为这片土地上一段黑色的记忆。然而,在这段黑色记忆中,却跃动着可以燎原的红色之火,三年前的初春,乍暖还寒,带着《红色大连》一书的写作任务,记者要去采访的,是一个诞生于黑色铁窗下的特殊党支部。

记得那天北风瑟瑟,讲解员引导着人们穿行于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惨烈的呼喊声也仿佛在历史的时空中此起彼伏,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那通镌刻这个特殊党支部事迹的白色花岗岩石碑都不容回避地矗立于监狱最中心位置。这个在黑色魔窟中成立的党支部,更像是一座屹立的丰碑,而丰碑背后那个特殊的“三人组”,则以坚不可摧的意志点亮了生命的诗篇,映照了伟大的信仰。

三年后,当这个热血故事成为《红色大连》一书的重要章节,记者的思绪再度被拉回到故事的原点,而我相信,这也是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共同感受。走出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的那道铁门,人们面对的,是车水马龙的热闹街景,是人流如织的祥和画面,然而,每一个在高墙铁壁下听过热血故事、走近那通白色石碑的人们都会坚信,在岁月深处,那通石碑,必将傲视风雨,历久弥新……

八路军挺进东北登陆地纪念塑像

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辽南地区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

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一时刻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孙广洋〛

1945年9月9日,八路军海上挺进东北先遣支队成功完成智取庄河城的历史使命。

59年后的2004年,中共庄河市委在打拉腰村立起一座纪念塑像,基座上刻有张万年题写的“八路军挺进东北登陆地”十个大字,碑座背面则铭刻着欧阳文将军的《跨海东征》诗句,以此铭记为东北解放事业英勇作战的八路军将士们的丰功伟绩。

2022年3月8日,记者来到庄河市的八路军挺进东北登陆地纪念雕塑所在地,这里已是一个丰收渔港和生态之地,尽管寒风瑟瑟,但站在塑像前,仍能感受到当年八路军将士们渡海时的澎湃激情。如今,这座塑像所在的打拉腰村海滨公园被命名为庄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后人缅怀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场所。

在公园入口处,记者遇到了69岁的卫生管理员曲佐义。他热情地招呼着采访团队,并分享了他与这段历史的渊源。他的父亲曾是当年配合八路军登陆的村民,如今已95岁高龄,依然身体健康。曲佐义作为纪念地的看护者,不仅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延续着一种精神的传承。

历史虽已远去,但八路军将士们的精神却永远鲜活。这片土地不仅见证了他们的英勇,也成为后人传承红色基因的永恒象征。

史春英烈士陵园

“东北刘胡兰”用生命保全党的火种

你定格在21岁的青春

却让我们拥有无数个春天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孙霞〛

在有点薄雾的初春,记者走进位于庄河市蓉花山镇的史春英烈士陵园。苍松翠柏环绕的陵园肃穆静谧,唯有鸟鸣与风声低语,仿佛在诉说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

记者尝试让自己以一位21岁风华正茂的女孩的视角,去感受当年史春英的经历:她本可以穿上嫁衣,在爱人与家人的呵护里慢慢享受青春,但为了东北解放,响应中央指示,从山东栖霞到东北大连,瘦削的身影不仅要承受小小年纪背井离乡的孤寂,更有拖延婚期、不忍向父母当面辞别的歉意、愧疚、牵挂。在人生地不熟且条件艰苦的辽南大地,年轻的女孩心中一定有不适、思念甚至害怕,但形势没有时间让她“矫情”,她必须快速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在敌人不断地进犯间团结一切力量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在暂时退守山区的游击战里,她本可以躲避敌人追兵全身而退,却一念间毫不犹豫地选择用生命引开敌人……21岁的血肉之躯,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时,她一定遗憾于当年离家时未曾当面与父母告别,也一定有过生命即将消逝的恐惧,但我想,她唯独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金一南教授在《苦难辉煌》一书中说:“任何民族都要有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想对1946年那个长眠在庄河青山之间的史春英说:你定格在21岁的青春,却让我们拥有无数个春天。

关东工业专门学校旧址

大连现代教育从这栋小红楼起步

砖瓦间的热血与理想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殷洁〛

在大连市中山路158号,有一栋超过百年历史的小红楼。

20世纪90年代,一位朋友的姐姐在那栋小红楼读书,记者还陪她去看过。2010年,随着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整体搬迁,这里进入了封闭状态。2022年,当记者再次探访这栋小红楼时,它已空置许久。

史料中关于这栋小红楼的记录比较有限且很零散。这里曾是关东工业专门学校的旧址,是大连现代教育的重要起点。为了能更好地梳理这段历史,记者去了大连理工大学档案馆,在几位老师帮助下,将小红楼与几位人物生平紧密结合,完成了对这段历史的记录。

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这栋小红楼的变迁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次探访让记者仿佛穿越回那段峥嵘岁月,几位历史人物都与这栋小红楼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相继到来,一次次改变小红楼的命运。他们或勇敢抗争,或积极投身教育,或致力于学科研究,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也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这栋小红楼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由此可见,真正的红色地标从来不是孤立的标签、牌子、建筑,而是一代代人用热血和理想焐热的岁月。

旅顺胡家村党支部

东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

“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李莹〛

再见胡家村已是2025年。刚走进展馆,琳琅满目的手工作品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曾经,先辈们为了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家家户户争相为前线将士做军鞋,将满腔希望和感激之情纳入鞋底。如今,村里的妇女们又拿起针线,将幸福滋味缝进一幅幅精致的十字绣画面上。

先辈们种下的红色基因,早已生根发芽。当初苦不堪言的“穷沟沟”,已经蜕变成令人艳羡的“福窝窝”。展馆旁的“初心食堂”飘来饭菜香,十几位老人正在享用精心搭配的营养午餐。2024年投入使用的党建惠民服务中心,成为联结党群关系的纽带。双岛湾街道党工委还在胡家村成立了旅顺口区首个街道党校,把红色教育激活的流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留量”。

红色基因不在展柜里,而在脚步中。“红色资源+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正在改变这里的一切。胡家村是大连市第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主栽大樱桃,占地1800亩。通过“支部+合作社”形式,把蓝领社员培养成红领党员。在展馆中设立土特产展览区,组织年轻人成立讲解队,有计划地组织推荐会,为村民解决销售难题。

这盛世如先辈所愿。暮色中的胡家村,樱桃林在晚风中沙沙作响。这个曾靠口耳相传保存红色火种的村庄,如今用红色资源撬动绿色经济,将精神富矿转化为共富动能,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