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展示红色文化魅力 助力辽宁全面振兴

2025年04月21日

〚卢宇〛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提出“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要求“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红色资源是辽宁省的红色名片,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重要的时代价值,红色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把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融入文化旅游产业,用好辽宁红色资源,讲好辽宁红色故事,全方位展示辽宁红色文化的魅力,对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利用好我省特色红色资源,打造“六地”红色旅游新IP。当下辽宁红色文化开发突出的领域是以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等红色资源为重点,升级红色旅游系列经典景区,支持发展红色旅游演艺、红色文创,创建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对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本溪的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等辽宁“六地”红色旅游场馆,围绕打造“六地”红色旅游新名片,制定“游客接待服务规范”,对外公布最大承载量,充分利用线上实名预约平台,配套线下特殊人群关怀,视实际情况开通绿色通道。同时为观众设置数字多媒体体验区与红色“六地”打卡互动区,给观众强烈的情感体验与视觉震撼,引导观众更多了解“六地”知识,进一步激发观众观展热情。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潮”起来,围绕红色文化探索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形式,如戏剧演绎、影视作品、3D投影画展出、红色文创产品、电子互动游戏等,使红色旅游产品更贴合当前大众消费习惯,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驻足,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更具社会影响力的教育基地、更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更有文化凝聚力的宣传阵地。

同时,加大“不忘国耻·英勇抗战”“辽沈枪声·解放号角”“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共和国长子·新时代工业”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宣传推广力度,将发展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工农业旅游等主题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型的旅游产品。

此外,注重挖掘抗联红色资源。我省有多处抗联遗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秀素材。可对我省现有抗联资源进行整合,推进红色资源“集点连线、连线成片”。发挥集群优势,更好地突出旅游特色。在此区域可多组织游客前往抗联遗址分布密集的地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深度发掘富有本地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

利用地区优势打造“冰雪+乡村游”红色旅游新业态。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冰雪文化价值内涵,丰富产品供给,联合吉林省、黑龙江省构建东北全域冰雪产业发展新格局。旨在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挥我国冰雪资源优势,用冰雪“冷”资源撬动文旅“热”经济,助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中国特色冰雪旅游推广。开发“林海雪原”摩托穿越、山地穿越等冰雪运动类项目,建设重走冰雪抗联路等红色冰雪旅游线路。

红色乡村旅游具有弘扬革命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价值,还承担了乡村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融入红色乡村旅游能避免以往红色旅游同质化严重、重学轻游的发展困境。区别于过去景点独自开发、各自为战的开发经营理念,要求区域内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将相关产业融入整体旅游活动中,既增强了用户的观光体验,达到“游中学、学中游”的效果,亦可开展餐饮、采摘等资源整合活动,通过手工艺品、包装设计、建筑设施、餐饮住宿等内容,丰富游览体验,满足游客对红色文化的精神需求。将红色旅游产业融入整体区域产业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增加农民收入。

构建起“数字+红色”文旅融合机制。加强网络平台对我省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尤其针对抖音、小红书等新兴网络平台加强流量投入。对于红色旅游景区而言,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新宣传手段,向游客普及与景区相关的革命历史、人物事件,发布实时活动信息及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和链接等,体现红色景区文化厚重感,增添景区吸引力,不间断向社会输出红色文化。

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融合红色文化,加快新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普及。改变以往纪念馆、博物馆等景区过于依赖讲解员的游览方式,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获取更广阔的知识内容,获得新的文化体验。同时,游客使用这些平台终端后,可通过网络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了解用户的精神需求,有利于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深入挖掘有益成分开展多元红色文旅。深入挖掘东北地区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依托传统村落、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培育开发一批非遗景区、非遗街区。

重点支持入选2024年辽宁省首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的行政区划类、村落类、街巷类、自然地理实体类、历史文化类五大类37个重要地点发展。推进锦州市义县奉国寺、沈阳故宫、盛京三陵、中东铁路等文物建筑和工业遗产的保护,推进锦州万佛堂等石窟寺保护。继续推进大连旅顺口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大连市2个历史城区(大连、旅顺历史城区)、2个历史片区(旅顺旧市街、金州古城)、4片历史文化街区(中山广场、东关街、胜利桥北、太阳沟)、2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南山、化物所、凤鸣街、连锁街、人民广场等)历史文化传承的下沉运用,不断提升辽宁各城市文化影响力。

创新红色文旅人才成长扶持政策。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旅游人才引进,重点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外语人才等急需短缺人才,落实引、育、留、用相关政策。可根据不同区域红色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组织高校学者对同区域或跨区域联动编写相关红色旅游教材,加大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并要求旅游从业者按照教材进行讲解,既要坚持红色文化的严肃性,也要结合当下融入趣味性,完善红色旅游从业者的相关培养机制和考核机制。支持文旅产业相关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建立研学基地,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校外大学生“双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面向大学生开展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训和专业孵化服务,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

(作者系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