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祀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疗伤

2025年04月03日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丽霞〛

清明时节,人们选择缅怀逝去的亲人和朋友。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医生王飞建议,清明节可以作为一个重新体验悲伤的时刻,与家人一同参与祭祀,这不仅是对心灵的一种疗愈,也是一个释放不良情绪、重新拥抱快乐的心理仪式。

面对亲友离世许多人选择逃避

那些外表坚韧、拒绝援助、似乎拥有极强承受力的人,往往在心灵的阴影中徘徊许久,他们的坚强背后是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消耗。王飞提及自己曾参与一次空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并在一年半后回访了30多位遇难者家属。他特别记得一对老夫妇的故事,他们培养女儿成为空姐的过程充满艰辛,但女儿在空难中突然离世,没有任何遗言。这对老夫妇深受打击,常常想追随女儿而去,然而生活中的其他亲情让他们无法轻易放弃生命。他们生活在痛苦中,取消了所有娱乐活动,感觉自己没有资格享受生活。许多人像他们一样,在悲伤的阴影中难以自拔,搬家、断绝过往社交联系,甚至完全隔离过去的人际关系,以避免同情和怜悯。他们渴望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重新开始,逃避成为了他们的普遍心态。

需要一个情感的释放出口

短期内,选择回避痛苦的话题或许能给人一种情绪上的缓冲,似乎是一种情绪保护的方式。然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这种回避实际上是将悲伤的过程延长,当再次遭遇熟悉的情境时,很容易重新激起因亲人离世而受到的情感冲击。这种持续的激活对个人的精神是极大的折磨。长时间将逝去的亲人深藏心底,不仅难以实现与过去的心理切割,也让快乐难以真正触及内心。此外,许多人伴随的自责和内疚情绪还可能导致自我伤害。因此,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回避,而是一个情感的释放出口。清明节作为一个集体缅怀和疗愈的时刻,无疑是公众进行心理疗伤的绝佳机会。

尽情哭泣是一种有效的疗愈方式

对于那对老夫妇而言,清明节成为了一个恰当的时机,用以表达他们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和悲伤。因此,王飞建议他们在这个节日或其他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通过庄重的祭祀活动,向女儿倾诉内心的思念,以此释放内心的痛苦,并为心灵的愈合提供空间。随后,两位老人挑选了一块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墓地安放女儿,并定期前往探望,分享生活的点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心情逐渐舒缓,不再有轻生的念头,因为他们觉得女儿的安息之地需要他们的照顾,如果他们不在了,可能就没人会去那里看望她,积极生活才是对女儿最深沉的纪念。

清明祭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在适当的环境和充分的时间里,通过仪式感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无论是放声大哭、轻声细语,还是默默凝视,都是对哀伤情绪的一种释放。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尽情哭泣是一种有效的疗愈方式,没有彻底的哭泣,就没有真正的欢笑,充分表达悲伤,才能为快乐腾出空间,让它在心中驻留。

清明祭祀帮助处理对逝去亲人的复杂情感

通常,人们会对去世的亲人抱有许多“如果”的想法:如果当初对他们的关怀更多,或许他们就不会那么早离开;如果当时能够采取一些行动,也许就能阻止那不幸的一刻发生。这些自责的“如果”令人备受折磨,人们渴望能够做些什么来弥补,但遗憾的是,亲人已逝,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叹息。清明祭祀作为一种定期的悼念活动,通过扫墓、祭酒、献花等具体而繁琐的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在整理内心那些自责的“如果”,在过程中学会原谅自己,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

人类生活在一个关系网中,通过与他人的联系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与逝去亲人的关系也是如此,人们往往不愿割舍这份联系,心理学上称之为分离性焦虑。清明祭祀仪式恰好提供了与逝去亲人建立情感联系的契机,让人们可以把未处理的悲伤、愤怒、委屈、无助、恐惧、内疚等情绪都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情感的宣泄。通过哀伤来面对丧失,与现实建立新的情感联系和依恋,使得生活重新焕发兴趣。只有完成了心理上的分离,人们才能腾出空间来爱自己、爱生活。将亲人留在记忆中,不再依恋,积极面对生活,才是对逝去亲人最深刻的纪念。